地下偶像圈最近就好像一杯冷掉的火锅茶,不是没人爱喝,而是在等待新的味觉体验。
其实在浮躁的流行文化背后,有着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地下偶像世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些年轻人票价不到100元就能感受到偶像的热情,这和动辄上千的内娱演唱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偶像吗?
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哪种偶像?
情人节专场——地下偶像舞台的独特魅力情人节那天,我去了一场采梦YUMETORI的演出。
舞台不大,但气氛却异常火热。
偶像们穿着婚纱唱跳,台下的观众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脸认真地举着相机拍摄。
有位资深粉丝告诉我,第一次来,记得靠边站,不小心就会被疯狂的粉丝撞倒。
那种紧张和狂热是大牌明星演唱会无法给予的。
节奏感十足的音乐一响起,台下的粉丝就开始喊叫和挥手,与台上偶像互动那叫一个娴熟。
高潮部分时,粉丝们甚至玩起了叠罗汉,直冲向台上的偶像击掌,场面既震撼又温馨。
这种近距离互动的感觉,就像你和偶像只是隔了一堵薄薄的玻璃,一伸手就能触碰到。
地下偶像的起源与发展地下偶像这个词其实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没有正式出道、还没有被主流媒体关注的团体。
而就在过去两年内,中国的地下偶像团体数量迅速增加。
2023年还只有91个,到2024年新增到了174个。
而2025年头两个月,就又增加了25个。
地下偶像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甚至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地偶第一城”,每周举办多场表演。
可是,这里面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很多团体由于实力不足、缺乏资金和专业运作,逐渐被淘汰。
“中国偶像的现在,就像日本六七年前的'战国时代'”,Lulu这样形容。
地下偶像虽然热闹,但能生存下来的并不多,他们依然在用爱发电,大多数人都还兼职做其他工作。
地下偶像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在于粉丝和偶像之间那种亲密而频繁的互动。
其实,地下偶像的“地下”并不是贬义,它与日本地面波的电视信号相对。
因为这些偶像大多在商场的地下剧场和live house表演。
在小小的演出场地里,台下的粉丝可以清楚地看到偶像跳舞时滴落的汗水、每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成熟的偶像会在粉丝举起相机时主动对镜头微笑、眨眼、飞吻,让粉丝觉得自己是被特别关注的那一个。
像这样一对一的感受,这在大型内娱演唱会是无法体验到的。
地下偶像的经济模式解析谈到地下偶像,不得不提的是他们独特的经济模式。
地下偶像的演出票价格其实非常平价,大约在68元至128元之间。
但这部分收入一般归主办方和场地方所有。
偶像们真正的收入来自演出后的“特典会”,粉丝可以购买“特典券”与偶像聊天2分钟,拍一张拍立得。
特典券的价格在50元至100元不等,对于偶像来说,卖特典券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比如,在一次情人节的演出后,我目睹了刘小葵,一个来自南京的粉丝专程坐高铁赶到上海,只为和自己喜欢的偶像聊上几分钟。
那晚,他花了近千元买了数张特典券。
而一些有人气的头部偶像特典券在生日会等特别场合会秒售罄,甚至一个特典席可以从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早上。
实现偶像梦想的机会地下偶像这个圈子,让很多人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比如,上海偶像团体“花与心事Affloret”的小爱,她在接触地下偶像文化之前一直走的是酷飒的韩系路线,从不在舞台上微笑。
但成为地下偶像后,她努力调整自己的表现方式,在表演中学会与观众互动,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爱意。
而地下偶像也并不全是职业歌手和舞者,她们中有白领、大学老师,甚至是兼职偶像。
正是因为这个圈子给予了不同背景的人实现梦想的机会,才让更多普通人看到了成为偶像的可能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地下偶像世界,偶像们靠自己的热情和粉丝的支持一步一步前进。
而事实也证明,年轻人愿意为那些贴近他们、能与他们互动和共鸣的偶像买单。
这和一些高高在上的“内娱”明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尾最终,我们并不是只需要一类偶像,我们需要的是那些真实、有热情,与我们互动的人。
地下偶像的火热,正说明了这一点。
或许,未来娱乐产业的方向,并不是如何打造一个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
就像地下偶像,他们并不在乎舞台的大小,而是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个微笑,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