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名字由来与发展脉络
复兴区的名字,承载着一段意义深远的历史。1959 年 9 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时,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提出 “邯郸是要复兴的”,这句极具前瞻性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邯郸的发展之路。此后,邯郸市积极响应,在京广铁路以西大力发展工业,逐渐建成了以钢铁、化工为主的工业区,并修建了复兴路。到了 1980 年 10 月,复兴区正式成立,与丛台区、邯山区同时成为邯郸市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兴” 之名,不仅是对这片土地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复兴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动力。
在工业发展的浪潮中,复兴区凭借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邯钢集团作为区域内的龙头企业,从最初的艰苦创业,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年产 1300 万吨优质钢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其先进的技术和高端的装备,不仅为复兴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带动了冶金、建材、环保、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共同构建起了复兴区雄厚的工业基础。
地理风貌:独特区位与多样环境
复兴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宛如一颗镶嵌在华北大地的璀璨明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 200 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离也均在 500 公里以内,这种绝佳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各大城市的重要节点,为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资源共享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同时,复兴区被中国三大经济圈环绕,东进可与充满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紧密相接,南下能与蓬勃发展的珠三角经济圈建立联系,北拓则与实力雄厚的环渤海经济圈近邻。这一独特的区位,让复兴区在区域发展中占据了显著的战略地位,拥有了无限的发展潜力与机遇。
在地势地形方面,复兴区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地势的变化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高差悬殊,造就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展现出中、低山丘陵地貌的独特魅力,山峰连绵起伏,丘陵错落有致,山间沟壑纵横,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东部则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海拔最高可达 1898.7 米,最低处为 32.7 米,相对高差达 1866 米,总坡降为 11.8‰,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分别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以及东部洪积冲积平原。每一级阶梯都有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复兴区丰富多彩的地理风貌。
复兴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各有韵味。春季,风多干旱,大地从沉睡中苏醒,万物开始复苏,嫩绿的新芽在枝头悄然绽放,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夏季,炎热多雨,充沛的雨水滋润着大地,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此时的复兴区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秋季,温和凉爽,天空格外湛蓝,白云悠悠飘荡,大地被染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金黄的麦浪、火红的枫叶,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季,寒冷干燥,皑皑白雪覆盖大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宛如童话般美丽。年平均气温 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 -2.3℃,极端最低气温 -19℃,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 26.9℃,极端最高气温 42.5℃,全年无霜期 200 天,年日照 2557 小时。这样的气候条件,既适合人类居住,也为各类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经济腾飞:工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复兴区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华丽转身。曾几何时,复兴区以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凸显,传统工业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复兴区毅然踏上转型之路,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复兴区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力。累计压减钢铁产能 477 万吨、煤炭焦炭产能 317 万吨、火电产能 5.1 万千瓦,清理取缔 “散乱污” 企业 861 家,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和违法占地 7000 余处、300 万余平方米,腾退土地 1.5 万余亩 。这些举措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空间,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复兴区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积极 “腾笼换鸟”,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落户。复兴经济开发区作为项目聚集发展的主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短短几年间,它就从一片荒野蜕变成为规划科学、配套完善、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唯品会冀南运营中心、海尔智慧物流园、中恒天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纷纷在此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其中,中恒天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先期启动建设的汽车配件生产中心,年产值可达 25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1000 个,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成为复兴区的闪耀之星。近年来,复兴区紧紧抓住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发力新能源产业,致力于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绩斐然。邯郸融城新能源综合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建成投用,便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该项目占地面积 8000 平方米,一期建设包含 72 个公共充电桩,采用智慧光伏发电、先进储能及 “一秒一公里” 超级快充等尖端技术,为复兴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
复兴区还制定了详尽的《复兴区充电网规划 (2023 - 2030)》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计划在今年内完成 550 个充电桩的建设任务,其中包括一座换电站和一座光储充一体化站。到 2030 年,全区公用充电桩数量将达到 2847 个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和配套功能的完善,积极推广 “智慧光伏 + 先进储能 + 超级充电 + 车网互动” 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致力于打造特色充电站环境,提供 “一站式” 增值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上,复兴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积极拓展新材料、氢能、储能等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海盾智联物联网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家位于复兴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控制主板和系统技术,成功实现充电桩的快速充电功能,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为复兴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复兴区还依托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氢燃料产业发展。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建设的首座加氢示范站,具备完整的制氢、加氢、用氢网络及氢能材料制备体系,为京津冀地区的零排放、零污染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复兴区氢燃料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未来,复兴区将继续加大在新能源产业的投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旅新篇:生态与文化的交融
在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复兴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生态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复兴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十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从 2016 年的 21% 大幅跃升至如今的 51.8% ,曾经的 “工业锈带” 已然蜕变为 “风景秀带”,先后荣获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首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 等多项殊荣。
沁河郊野公园便是复兴区生态修复的杰出典范。这座以沁河为核心的大型城市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复兴区的大地上。公园全长 16 公里,总占地面积达 3800 亩,用一弯沁河水巧妙地串联起沿河 23 座村庄,形成了 “九曲沁河”“二十里风景画廊” 等如诗如画的景观 。漫步其中,3 万余棵原生大树郁郁葱葱,树龄最小的 30 年,最大的可达 70 年,每一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的优雅身姿,还能偶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白鹭和震旦鸦雀等珍稀物种,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氛围。据气象部门监测,沁河区域已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温度比主城区低 2 - 3 度,负氧离子含量更是高达每立方厘米 6700 个单位,达到康养级水平,堪称城市中的 “天然氧吧”。
作为河北省第四届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园博园见证了复兴区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这里曾是 “渣山” 和 “垃圾山”,堆满了工业废料,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然而,经过复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策略,重塑绿色环境,打造 “梯田” 景观,这片工业废弃地成功变身为邯郸市最大的生态公园,核心区域面积达 1828 亩 。园博园景区总面积 4366 亩,水系面积约 900 亩,绿化面积约 3300 亩,分为生态修复实践区、生态湿地保护区、钢城农趣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精心打造了 “山水邯郸”“矿坑花园”“清渠如许” 等 “园博十景” 。其中,“清渠如许” 景观曾是由工业矿渣和建筑垃圾堆积而成,建设者们巧妙构思,将城市中水引上山顶,层层净化后流入西湖湿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业遗址园则在保留水渣场大型工业架构、储藏桶、研磨机等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部分建筑被打造成餐饮、攀岩等运动休闲场所,成为充满后工业时代特色的 “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除了沁河郊野公园和园博园,复兴区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观岭山生态修复项目让昔日的黑煤窑摇身一变,成为了繁花似锦的 “花海绿廊”。这里南北长 5 公里,占地 2 万余亩,辐射 9 个村庄,拥有禅房寺、毗卢林塔、双泉观无梁殿等六大风景节点 。通过实施矿山修复和地表覆土复绿工程,打造了彩叶林、多层台地、丘陵花海等多样化的大地景观,以及全长 7 公里的西线风景道,串联起霜叶流丹、金雨红栾、观景台等六大风景节点,与康湖连成一片,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探寻自然之美。
复兴区的东高河村也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个曾经的 “煤村”,依托观岭山风景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打造了千亩油葵和油菜花田景观 。每到花季,金黄的花朵竞相绽放,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仅 2023 年 9 月 16 日、17 日两天,游客量就高达 7.5 万人 。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建设了小火车、农家饭庄、土特产商店等旅游设施,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 “旅游饭”,村集体收入也从 20 万元增长到 60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 19000 元,实现了从 “卖煤炭” 到 “卖风景” 的华丽转变 。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复兴区制定了《复兴区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明确了人民西路文化展示带、西环文体娱乐带、沁河休闲观光带以及汽车文化产业、西湖文化旅游、观岭山康体养生、康湖休闲运动、工业遗址文化等聚集区的发展定位,将 41 个村纳入一体规划,构建起 “农文旅” 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复兴区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牛叫河村、石坡村为引领,打造了 “景区 + 村庄”“古街 + 村庄”“民宿、农家乐 + 村庄” 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复合型模式转变 。在 2024 年 “五一” 期间,复兴区举办了首届 “花开复兴” 油菜花节、第五届汽车文化消费节等 8 大主题活动,吸引了超过 18 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游玩,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7600 万元,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
民生福祉:教育体育与生活品质提升
在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复兴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体教融合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在教育方面,复兴区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以体育为切入点,全面促进学生的五育并举。通过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力量之美与内涵之美。同时,复兴区注重将强健的体魄转化为学生对劳动的高度认同,从而实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 “一‘体’联动、五育并举” 的良好教育格局 。
复兴区高度重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聚焦自身基础优势,成功创建了 27 所体育传统特色校,占比高达 41.5%,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筑牢了坚实根基。与此同时,复兴区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学校,构建了 “体校 + 单项基地”“1 + N” 的后备人才培养网络,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此外,复兴区积极推动小学至高中的教育集团联盟建设,形成了全学段 “一条龙”“直通车” 式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顺畅的通道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复兴区积极创新,多管齐下。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引入校外体育组织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目前已有 23 家社会体育组织在学校成立了 95 个体育社团,引进专业教练员 80 多名,有效弥补了校内体育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成立了奥运冠军巩立姣和世界青奥冠军马雪雅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扩充优秀师资阵容。此外,复兴区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区体校专职教练,持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
在体育资源和阵地建设方面,复兴区全面发力。在学校内部,严格落实体育课 “5432” 课时安排,确保课程内容涵盖体能、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充分发挥每天 1 小时课后服务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全区 63 处社会体育场馆定时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此外,复兴区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研学活动,打造文体旅农融合式服务,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
在赛事活动方面,复兴区统筹整合中小学生体育节和 “奔跑吧少年” U 系列赛事,吸引社会体育组织参与赛事的冠名赞助或承办工作,极大地增强了赛事的活力和专业性。同时,举办全民健身大会,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的健身需求,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社会反响 。
百花小学在体教融合的实践中成绩斐然。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 “136N” 体育工作模式,将足球设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并与篮球俱乐部深度合作,成立多个足球和篮球社团,依据学生年龄与体质特征开展梯队训练,形成了完善的 “一条龙” 训练体系。学校每年举办的 “百花杯” 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孩子们在赛场上展现出精湛的球技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仅收获了优异的比赛成绩,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
八一小学则将非遗文化项目舞狮融入校园特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舞狮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在各类活动中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舞狮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
复兴区还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力打造 “10 分钟体育生活圈”。在人民西路核心地带,建成了邯郸市主城区唯一的体育主题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热门打卡地。利用城市的边角空地,修建了 48 余处街心口袋公园,并配置了 350 余件健身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健身服务 。
复兴区将健身设施网络延伸至 “三河九库” 沿线,在长达 200 多公里的岸线修筑健身步道,并在人流密集区加装 200 余件健身设施,让群众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居民住宅小区,复兴区坚持分类施策,对老旧小区进行健身设施改造升级,对新建小区和品质小区则提高健身设施的配置标准,今年已新建 30 处健身场所和 5 处高标准健身场地,切实解决了群众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 。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复兴区也没有忽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针对西部农村体育设施老旧残缺的状况,对 41 套共计 500 余件健身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群众 “健身难” 的问题,促进了城乡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
如今,走在复兴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人们在公园、广场、社区健身设施旁锻炼身体的身影。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篮球场上的激烈对抗、乒乓球桌前的你来我往、健身步道上的健步如飞,都成为了复兴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生动展现了复兴区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
未来展望:潜力无限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复兴区在现有坚实基础上,将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继续发力,描绘出更加绚丽的发展蓝图。
在产业升级的征程中,复兴区将坚定不移地聚焦新兴产业,持续加大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入与支持力度。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打造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
城市建设方面,复兴区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公共交通的覆盖率,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学校、医院和文化场所,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还将注重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增加绿地和公园面积,营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
生态保护是复兴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复兴区将始终坚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空气质量优良、水资源清澈、土壤环境安全。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和生态廊道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沁河郊野公园、园博园等为依托,打造更多生态旅游景点,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复兴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
相信在全体复兴人的共同努力下,复兴区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成为邯郸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态宜居的示范区、文化旅游的热门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复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