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术精髓16例,与人交往不可不知。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2-03 09:11:01

曾国藩著的《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在识人、相人方面的经典文献,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传世奇书,里面记载了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来看看他说的必能成器的四种人: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

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

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

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

皆根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解读】

常见人的四种情态:委婉柔弱之态,狂放不羁之态,怠慢懒散之态,交际圆滑、察言观色、面面俱到的周旋态。

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哗众取宠,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但强干精明,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反之,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这个方法看人大概能看出个二三成来。

曾国藩一生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是他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时至今日,虽然年代不同, 《冰鉴》能借鉴的地方还是很多, 观人方法虽不能一概以论,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准的,想要顺了解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以致更为顺畅的人生,不妨一读。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16个字可谓《冰鉴》一书的精华,参透这些字就掌握了精髓。曾国藩认为观察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神骨,也就是他的精神状态与骨骼形状。而看人的神骨,又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此说虽带有一点相术色彩,但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察人识人,神骨第一在内为骨,外现为神。

识人观人,神骨为先。神,主要体现在眼睛上;骨,主要集中在一个人的面孔上。观察一个人的“神”,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

《冰鉴》中说:“去掉稻谷外壳,稻谷的精髓立刻呈现。”这个精髓,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崩倒,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坚硬的岩石。”这里所说的岩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观察别人,既要看他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的外形。作为文人,则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好比开门见山,这是鉴人的首要之事。

曾国藩所强调的“神”,并非我们常说的“精神”一词,它有比“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一位成功的画家,对于人物的最好表达,莫过于能够抓住他(她)的神采,如世界级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

读书到相当程度,“文人”头面上的气质与其他人会有不同,仿佛若有光,在经纶事务中成长,历经考验,气质神态又有不同,这都是神的表现。

貌有美丑,肤色有黑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神”有一种穿透力,能越过人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气质即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东西而空空地存在。骨骼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于人体,犹山石之于泥土。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巍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惟石为镇”。

形是神的藏身之处,但又与神有着分割不开的关系,神必须通过形来表现。

精于识人的曾国藩曾氏以一书生举兵湘乡,挽狂澜于既倒,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

1、鬼谷子的观人术“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即从对方的外貌、动作、言行等去推知其内心世界,而后了解其心性品行,进而采取相应的权术去交结、利用甚至掌控对方,如此我们才能慧眼识人,择良木而栖。

2、曾国藩观人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舍等,《冰鉴》不愧为识人的宝典。

3、白居易观人术,在《新乐府·天可度》这一篇里感慨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4、洪应明观人术,如果遇到一个表情阴沉又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急着和他坦诚相交;如果遇到态度傲慢又自以为是的人,就要谨言慎行并小心说话。

5、目善则心善,凡学相者,先审视对方的眼睛以了解他的内心。一个人目善则心善,目恶则心恶。眼睛缓慢平视的人,性情不急躁。不议论别人和是非,有宽宏大度,这些人中心多贤哲之士。反反复复不断地看,暗中偷窥,靠得很近来看,看时侧头不正,在人群中小声说话,微笑浅谈,这些都显示奸谲、多疑,做事计较,悭吝,散财,贪慕别人的财帛。视物时眼中白多黑少,对兄弟不友爱。语声干焦散乱,鼻子亮光闪闪,招惹是非,轻薄无信义,自我炫耀,眉眼突露,对人骄矜,夸夸其谈,说话喧闹,语言荒诞,才疏学浅,强作聪明,心狠如狼,妒贤嫉能。以上都是小人之相。

6、“静时难查人,观人观两动,一是眼动,二是身动。”

眼动是目光闪动之时,有急有缓,有冷有热,有硬有柔,以适中为上。但人总有偏移,极难适中,因此,以不过度为宜。

(1)目光动得过急,则是心浮气躁;过缓,是阴滞迟钝;过冷,是心狠意窄;过热,是狂暴猛厉;过硬,是冷心酷肠;过柔,是懦弱庸怯。

(2)至于身动,是举止。急缓,软硬,与眼动同。另外还有轻重之别。举止动作过重的人,性蛮横,多任性,难持久,易突变;而过轻的人,性狡黠,善隐匿,多伪态,难深交。

7、平常百姓,观人先观衣貌,次观气宇,再观言止,再观眼眉,基本能中八九不离十。

8、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看他言行是否一致,还要知道他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但是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察其所安,即要了解他言行造作的动机,以及为人处世的一贯禀性,看他有没有真正的良心。

9、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重点要看他的眼睛。“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的眼睛是最容易了解他的。一个人胸怀坦荡正直的时候,眼珠就会明亮,胸怀不坦荡正直的时候,眼珠就会昏暗不明。

10、李克“识人五要” 1.平居时与谁亲近? 2.富裕时与谁共享? 3.显达时举用何人? 4.困苦时何事不为? 5.穷乏时是否苟取?

11、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即不断盘问,越问越深,越问越广,观察对方的反应如何。虚言以对的人,眼珠会滴溜乱转,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

12、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即坦率地说出秘密,借以观察人的品德。听到秘密就转告第三者的人是不宜深交的,能保守秘密的人也是一个重视责任与荣誉的人。

13、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贪财占便宜,财物金钱不清白的人不可委以重用。

14、试之以色,以观其贞。美人计。

15、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分配给他困难的工作,借以观察他的胆识、勇气。

16、醉之以酒,以观其态。酒后吐真言。

0 阅读:2
书易聊文化方式

书易聊文化方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