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卖不掉了?李嘉诚病急乱投医,外交部打破沉默,只强调1件事

吳欣純 2025-03-28 11:53:59

李嘉诚要卖港口的事,还在发酵。官方下场,舆论还在继续,这位香港首富似乎还想最后一搏,但情况可能没他想得那么简单。外交部已经把话放出来了美国财团贝莱德的钱,李嘉诚还能不能收?

美国彭博社日前报道称,即便北京已表示不满,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将按原定计划,将巴拿马运河港口等资产出售给美国财团贝莱德。

表面看,这是一场价值228亿美元的“买卖自由”。贝莱德财团与长和已达成原则性协议,交易预计在4月2日完成投票,15天内签字交割。但问题在于,李嘉诚卖的不仅是港口,更是涉及全球23个国家、43个港口的战略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中国21%的商船货运量经此通行,这是中拉贸易的“黄金动脉”。

彭博社的报道看似笃定,但背后藏着长和的焦灼。长和股价在消息公布后11天内暴跌,市值蒸发超320亿港元,李嘉诚家族显然急于套现止血。然而,这种“速战速决”的逻辑,在当下中美博弈的语境中显得天真。官方媒体早已定性:港口不是普通资产,而是“战略基础设施”,关乎中国“一带一路”布局和供应链安全。

有人认为,长和希望速战速决达成交易,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但也有人认为,李嘉诚不会不考虑北京的想法。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向来以“低买高卖”著称,但这次他可能错估了形势。从表面财务数据看,港口业务仅占长和总收入的9%,出售后能套现190亿美元现金,似乎是笔划算买卖。但问题在于,这笔交易触碰了远比财务报表更复杂的红线——国家战略利益。

中国网友的愤怒已非秘密。官媒《大公报》连发社评,痛批李嘉诚“助纣为虐”“见利忘义”,甚至将他的选择与华为任正非对比,直言“高下立判”。国务院港澳办罕见下场,转发措辞最严厉的评论,质问李嘉诚“有没有考量国家民族利益”。这种舆论压力,早已超出商业范畴,成了政治立场的拷问。

这件事是否存在变数?国家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3月27日的表态,彻底划清底线:“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的正当权益。” 这句话看似泛泛而谈,实则句句指向李嘉诚交易。中方将此事定性为“美国霸凌行为”,绝非偶然——特朗普政府此前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而贝莱德财团董事会中有3名前五角大楼高官,CEO更密会过美国国安顾问。

更关键的是,中国目前尚未建立类似美国CFIUS的“战略资产审查机制”,导致企业交易与国家安全的边界模糊。李嘉诚钻了这个空子,但官方态度已表明:即便交易表面合法,若损害国家利益,舆论和法律后续的反制绝不会缺席。

此时还有一个新的变化,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日前抵达北京,并与中方有关代表会面。黑石集团与贝莱德财团的关联,让苏世民的行程充满想象空间。作为特朗普的“密友”,苏世民此行高调宣称“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被外界视为替贝莱德交易“灭火”。但中方的回应很微妙——既未公开否定交易,也未松口放行。

这种博弈背后,是中美对全球航运控制权的争夺。美国若掌控这43个港口,理论上能对中国商船加征“政治附加费”、限流甚至禁运,直接威胁“一带一路”布局。而黑石的介入,更像是试图在商业利益与政治风险间架设缓冲带。不过,中方显然不吃这套。外交部那句“反对经济胁迫”,或许也是说给苏世民听的。

在中国发展论坛期间,李嘉诚次子李泽楷现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并与中方要员同框。李泽楷的北京之行,被解读为李嘉诚家族的“危机公关”。尽管他未直接提及港口交易,但时机敏感——长和股价暴跌、官媒连番炮轰、交易进入倒计时。李家试图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我们仍重视内地市场。

这种“隐晦示好”能否奏效?参考2021年某互联网公司携带数据赴美IPO被叫停的案例,官方对“先斩后奏”的容忍度为零。李嘉诚未事先通报交易细节,已触怒北京。李泽楷的现身,更像亡羊补牢,而非未雨绸缪。

若执意交割港口,短期或许能套现离场,但长远代价难以承受。中国市场对长和至关重要——其零售、基建、电讯业务高度依赖内地,一旦失去支持,全球化布局将成无根之木。更何况,美国从不会因商人“听话”而给予优待。特朗普麾下的对华鹰派,眼里只有“美国优先”,李嘉诚的华人身份反而可能成为靶子。

反观中方,态度已从“劝诫”升级为“警告”。港澳办转发《莫天真 勿糊涂》时,特意强调“企业要站在哪一边”——这话看似温和,实则是最后通牒。李嘉诚若一意孤行,未来在华业务恐遭系统性排斥,甚至波及家族第二代、第三代的商业前途。

李嘉诚若一意孤行,未来在华业务恐遭系统性排斥,甚至波及家族第二代、第三代的商业前途。港口卖不卖得掉,答案或许早已注定。

0 阅读:28
吳欣純

吳欣純

国际军事每日分享,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