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档案修复师,匠心填补时光裂隙|湘直工匠(1)

(湖南省档案馆档案修复师李娇健正在修复档案。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通讯员曾伟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黄欣然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但在湖南省档案馆档案修复室里,你可以听到时间的声音,那是浸湿的档案纸晾干后与纸墙剥离的那一刻发出的一声声清脆的响声。

李娇健是省档案馆的一名“85后”档案修复师,她说:“当每位修复师都在埋头修修补补的时候,修复室安静得只能听见那个声音,仿佛时针转动的滴嗒声,提醒我们时间在一点一滴流逝。”

2010年从吉林艺术学院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毕业后,李娇健一直“埋首故纸堆”,将一页页泛黄、残缺的纸张修复成它本来的模样。

十余年的光阴练就了她的匠心巧手,2023年8月,李娇健带队参加全国首届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修复)大赛,夺得优秀奖。

“档案修复是一门讲究的手艺活儿。”李娇健指着修复室工作台,说:“别小瞧这个桌子,可讲究了,一共花了7万多块。”

她介绍,这一行需要的桌面原材料得用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的木材,将木材磨平后铺一层麻布,再刷一层混了猪血的生漆,多次重复这组操作后就能得到一块耐造、“会呼吸”的桌面。“即使长期被水浸泡后也能自动恢复原样,不会干裂起壳,可以调节自己的‘呼吸’。”

(李娇健正在查看档案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通讯员曾伟摄)

档案修复还讲究一个“火候”。

脆化起层的档案刷完浆糊什么时候该揭纸?李娇健说要把握时机,在浆糊“干了但没完全干”的状态下揭开旧纸最好。

近年来,李娇健和同事们正抢救性修复馆藏数千卷民国时期的法院卷宗,那是极难修复的一类档案,业内称之为“档案砖”——经过蛀虫、霉菌、灰尘的侵蚀以及常年挤压,纸张粘结在一起,形状犹如一块砖,纸张脆化严重,一不小心就会碎成纸渣,一遇水就会成泥。因此,如何将一页页档案纸揭旧、分离,非常考验修复师的技术和耐力。

“修复工作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面对这类棘手的档案,李娇健和同事常常一守就是一天。“纸张太干了,再喷点水,太湿了就再等一会儿,等‘火候’到了,就能揭开了。”

至于“火候”什么时候到?每位修复师的答案都不同,因为它靠的是日复一日的修炼和领悟。

(李娇健正在揭开旧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通讯员曾伟摄)

(李娇健正在和同事讨论修复技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通讯员曾伟摄)

档案修复易学难精,基础的技艺易上手,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当新鲜感褪去,剩下每一日重复的训练都打磨着修复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

李娇健的专业老师是一个手艺人,七八岁时做了学徒,他的师傅便是以前在故宫里修字画的工匠。“我的老师做学徒时,3年打杂、3年学技、3年上手。前后9年才出徒,就是在磨性子,看他能不能坐得住。”

档案修复的手艺与文物、古籍、字画修复一脉相承,从千百年前传承至今,虽早已没有南北派别之分,技法也随着纸张材质的变化而更新升级,但不变的是每一位档案修复师对历史的敬畏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匠心。

每当完成一页档案纸的修复,一段历史就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是李娇健内心最充盈的时刻。“感觉自己填补了一段时光裂隙,赋予了档案‘第二次生命’。”

李娇健坦言,现在部分地区缺乏专业的档案修复人员。“看到一些破损的档案只是简单粗暴地用透明胶粘上,很心痛。”她希望档案修复和保护行业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年轻人关注这门古老手艺的价值,带动更多人树立档案修复与保护意识,用心守护历史记忆。

0 阅读: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