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镊子、显微镜、烧杯、乙醇等一应俱全,锈蚀的铁块、残损的木板等文物放置在平台上……过去的14年里,沈立君就是在这里将等待着“诊断”与“治疗”的一件件文物细心修复,让它们重新“活起来”。
沈立君出生于1988年,是一名文物修复师,2010年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现任职于固原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主任。2019年,沈立君凭借精湛技艺斩获由西北五省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颁发的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称号。入行以来,沈立君经手修复的文物有1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有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及隋代的壁画等。
“没有做文物修工作前,只是觉得听起来好玩儿、新奇,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干这一行!”沈立君告诉记者,“经过岁月的沉淀,我现在更想择一事终一生,把文物修复做到极致!”
工作中的沈立君。
沈立君介绍,“修复文物以青铜器为例,首先要先做好文物信息采集,除了记录文物名称、年代、来源等信息,还要准确对文物进行尺寸测量,肉眼观察病害,以及拍摄修复前照片。其次需要为文物进行科学的仪器设备检测,包括显微镜观察文物的病害状况及文物本体上的铭文花纹、XRF(X射线荧光)针对文物成分进行检测,以及X探伤针对文物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等。有了科学的检测分析,就可以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文物修复方案。接下来就是实际的文物修复问题,如果一件文物比较完整,只是有锈蚀,他的修复步骤有清洗、除锈、缓蚀、封护。如果文物有破损,就需要粘接补配。如果文物有变形就需要矫形。”
记者了解到,到此为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也只是进行了三分之二而已,在文物修复后还要继续出具一份文物藏品的环境管理意,对修复后的文物储存环境,例如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因子进行控制,让文物处于最适宜的储存环境,预防文物二次“生病”。
沈立君坦言,自己比较内向,喜欢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在文物面前坐一天,一心一意把文物修好,也正是这种性格,让我能在文物修复行业深耕下去。”
文物修复师作为一种技术性人才,不仅要求长时间的专业积淀,包括对不同材料的了解、修复技术的掌握,以及艺术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具备持久的耐心和毅力。沈立君表示:“衷心的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这个行业,加入这个行业。”(宁夏日报记者杨淑琼/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