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空调,炎热的天气人们如何避暑呢?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曾出土过一个宋代三彩人物瓷枕,就是古人的“消暑神器”之一。此瓷枕现保存于市博物馆。
1978年的一天,郾城县裴城村的村民还像往常一样,迎着朝阳早早下农田干活。忽然,田间传来一阵喧闹。原来,一农民在泥土中发现了一个“宝贝”,是一个长方形瓷器,在泥土的层层包裹中露出些许鲜艳的色彩。裴城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群众对文物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他们第一时间向当时的县文化局进行了报告。
县文化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对周围辐射带进行了勘探,并将村民发现的“宝贝”带回。经专业人员清理后,一个宋代三彩人物瓷枕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称赞。据资料显示,此枕高10厘米至12厘米,枕面长50.5厘米、宽18.5厘米,底长49.5厘米、宽14.1厘米至14.6厘米。瓷枕制作精美,造型、纹饰很有特色。瓷枕中空,枕面微凹,留有孔口,以便通风散热。枕面因内凹形成一定的弧度,让头部枕靠时更舒适,兼具美观与实用功能。此外枕上留有孔口,一方面是因为瓷枕在烧制过程中,为了减轻枕腔内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箱体变形,工匠会在枕箱的侧壁、底部等部位开通气孔排放热气;另一方面,古人相信入睡后灵魂出游,所以在枕头上设置能够让灵魂通行的孔洞。
瓷枕表面施红、黄、白、浅绿、深绿、紫、黑诸色釉,以深绿色为主,色泽鲜艳。采用刻画填色的传统手法,枕面周围以画纹作为界边施深绿釉,深绿釉以内施一圈黄釉。枕面分三部分,左右皆是荷花图案,中部为山川花草,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女子绾双髻,穿深绿色上衣,披帛,着红色下装、紫色鞋子,双手插入袖筒。男子全身穿深绿色衣裤,胳膊夹着几卷书画,凝视着女子。瓷枕的四个立面上部都刻有柳叶连续图案,填充圆形黄点;下部均施白色釉。
宋代三彩人物瓷枕的出土,为研究宋朝时期郾城一带百姓生活和瓷器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为古人的“消暑神器”,瓷枕经常出现在诗词中。李清照在《醉花阴》里写道:“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里的“玉枕”就是瓷枕。宋代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瓷枕能让诗人“凉风生”,而且“脑寒发冷”,印证了瓷枕是古人的“消暑神器”之一。
古人长发高束,瓷枕除了能在夏天带来清凉,还有让人保持发型不乱的功能。是古人日常避暑用品。北宋中后期至金代,陶瓷工艺有了很大发展,陶、瓷枕制作工艺精美,造型有长方形、正方形、银锭形、八角形、孩儿形、美人形、瑞兽形等,装饰技法多为刻、剔、印等。因原材料便宜、工艺成熟,陶、瓷枕逐渐成为两宋至金时期最为普遍的日用品,成为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消暑神器”。
通讯员:付二红
统筹:周鹤琦
审读:王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