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多年前,福建省三明市的医疗改革通过系列举措,实现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生受激励的良好效果。2024年5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举行发布会,会议地点选在了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说道,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三明经验取得积极进展,改革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在省级层面,福建、浙江等省份全面推开,地市层面涌现出浙江湖州、江苏盐城、河南周口、湖南湘潭、湖北宜昌、贵州遵义等一批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典型地市,这些省份、地市进一步坚定了持续深化医改的信心。”
作为医改典型之一,江苏盐城在省内先行先试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答记者问时,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明说道,盐城作为革命老区,户籍人口有近800万,老龄化也在逐步提升。近年来,盐城学习三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把保障好人民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人民放心的医疗。
医改投入200亿
盐城老百姓住院次均费用下降
盐城是如何做好医改惠及老百姓的?张明康介绍道,一是让老百姓“看好病”。盐城聚焦肿瘤、心血管等转外地就医较多的病种,加强与外地高水平医院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方面“引进来”,通过建名医工作室、远程协作网等,把优质资源引进来,建成名医工作室360个,让老百姓在本地就能看名医;另一方面“走出去”,选派优秀骨干赴顶尖医院跟班学习,学本领提能力,去年派出116名医务人员外出学习。
二是让老百姓“负担轻”。一方面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另一方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与2022年相比,2023年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10.1%,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6%。
三是让事业发展“有保障”。2019年以来,盐城投入近200亿元,全面改善了市、县、镇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条件。此外,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基础上,盐城通过调整市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354项,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2022年分别增长1.6和1.2个百分点。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得到了更好体现,医院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群众得到了更放心、更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
数字化制度化推进改革
盐城制定三年行动方案
5月22日,来自全国十余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就已走近盐城医改第一线,看到各类生动的盐城医改实践案例。盐城东台数字医共体建设的探索就给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东台市人民医院数字健康驾驶舱内,“十大信息中心”引人注目,其功能设置有区域检验、网络心电、影像云诊、智慧急救、远程会诊、集中审方、健康随访、医护调度、药物配供、消毒供应。
记者现场看到,村、镇、区域所有卫生设施内开出的处方、CT检查、心电检查、检验报告等数据信息,都汇总到市医院进行监督、看片、专家远程会诊等操作。数字化手段,将东台市内医疗机构连成“一张网”,将县镇村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出覆盖全域,没有围墙的三级医院,让百姓在镇村就能享受到县医院的同质化服务。
数字化形式的背后,盐城东台也将医改走深走实。在治理制度改革方面,东台建立医共体运营管理机构,实质化运行,实行人员、财务、药耗、质量、信息、医保“六统筹”。医保制度改革方面,东台实施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基金“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模式度改革。薪酬改革方面,东台以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为目标,建立“四方满意、群众健康、医疗质量、服务能力、运行效率”五个考核维度,实行精细化考核,再兑现绩效工资和财政拨款。
张明康提到,目前盐城已对在全市面上推广东台市经验,制定了一个三年行动方案,今年主要在5个有条件的县(市、区)进行推广;预计到2025年底,形成规范完善的运行机制;到2026年底,要实现全覆盖。“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实现全市基层门诊量占比达68%,县域内医保基金使用占比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真正达到“大病不出市、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的目标。”
发布会现场,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杨闽红对三明医改经验进行了分享,江苏盐城、湖北宜昌、贵州遵义三地作为推进医改典型地区进行经验分享。“要继续发挥好这些典型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发布会最后,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说道。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