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转自钱志亮工作室,此文作者:钱志亮
家长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除了催孩子、吼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没错,大多家长会给孩子立规矩。在一些重要事项上给孩子立规矩,有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然而,很多家长在立规矩这件事上也犯了难:“我给孩子立了一些规矩,但是不管用啊,孩子跟你耍赖,真没辙!”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立规矩这件事。避开下面这几个坑,你立的规矩才能行之有效。
01
立规矩要趁早很多家长发现立规矩没用,是因为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纵容,认为年龄小,调皮捣蛋也没事,长大再教。结果孩子从小缺乏规矩的约束,养成了各种坏习惯,缺乏规则意识和秩序感,再想立规矩,阻力便会更大。此外,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6岁前又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孩子可塑性最强,愿意听家长话,规矩的执行效果更好。否则,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配合度也会下降。因此,不想孩子越来越难管,立规矩一定要趁早。在孩子1~2岁的时候,能够听懂大人话了,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就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些适当的规矩。比如和孩子最密切相关的规矩:不可以碰开水瓶、插线板;早睡早起,午休,早晚刷牙;吃饭时必须坐在餐椅上,不能到处跑,不好好吃只能等到下一顿;饭前便后要洗手,爱干净讲卫生······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了,要学习和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比如玩具玩完后要自己收拾好;只有周末可以玩手机、看电视,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每晚吃饭后是固定的阅读时间;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吃东西和玩······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该用太多规矩限制他,要充分释放天性。这种想法是不负责任的。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会对自身健康、习惯、性格发展不利,或是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时,这些行为就必须被规范。比如:没有节制地吃零食、不愿刷牙、动手打人、公共场所吵闹······尽早将规则意识植入孩子心中,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02
要长期、坚定地执行立下规矩,如果脱离了监督和执行,就是一纸空文。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说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孩子看完还要看,家长不允许,孩子就开始哭闹、撒娇,家长一心软,就答应了。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哭闹、发脾气、撒娇,也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如果家长经常妥协,孩子就会发现家长的底线是可以动摇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规则渐渐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反之,家长每一次态度都很坚定,根据规矩来,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家长的底线是稳定的,以后不会再触碰。因此,给孩子立规矩,家长首先自己要内心坚定,认识到所立规矩的必要性。犹犹豫豫的心态,轻易妥协,通常都会以失败告终。
另外,规矩要设置可执行的后果。有的家长,把孩子违背规则后要承担的后果设置得过高,比如,玩完玩具不收,以后就不给你买玩具了。然而这样苛刻的“惩罚措施”,一方面会引发孩子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家长自己也难以做到,真的能忍住一直不给孩子买玩具吗?狠话说下了,最后又做不到,这样一来,孩子更加不会把你定的规矩当回事。因此,家长在立规矩时要多思考,设置一个合理的限度:比如玩完玩具不整理,一个月内不再买新玩具;或者没收最喜欢的玩具三天。合理、可行的后果,有利于规矩长期、顺利地执行下去。03
带着温度和尊重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接受程度,自己想当然地定下一些规矩,结果孩子根本不服气,执行起来肯定效果很差。立规矩,不是家长单方面努力就能成的事,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来完成。一开始制定规矩时,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讨,达成一致再确定下来。孩子参与其中,会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感觉,不是被迫服从,从而更乐意遵守。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按照规则来做事?因为孩子一开始就不认同那个规矩,没有认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只有当孩子内心真正认同那个规矩,才会自觉地去遵守。
有些家长制定和解释规则时,过于简单粗暴,强迫孩子服从,就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觉得守规矩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此,家长需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他说清楚: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矩?有什么作用?破坏了规矩后果是什么?比如:睡前不刷牙,牙齿上残留着一天下来的食物残渣,会有很多细菌,腐蚀牙齿,导致蛀牙、牙疼,可能还要拔牙;先认真、专注地把作业完成,后面会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拖着,后面玩的时间就少了······通过这样的解释说明,孩子逐渐明白爸爸妈妈是为自己好,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配合。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可能需要多次重复和提醒,规矩才能慢慢内化到孩子心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控制好情绪,耐心、平和地和孩子沟通,比大吼大叫、发脾气,效果更好。04
家长和孩子一起遵守
有些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自己却在破坏规矩:
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不许孩子玩手机,自己却总是抱着手机不放;告诉孩子在外面要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却为了赶时间带着孩子插队、闯红灯······如果家长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也会开始轻视规矩,家长的话也会在孩子心里失去分量。一句“你不让我玩手机,你自己怎么玩?”就会让家长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家长给孩子立下规矩,自己也要做好榜样,言行一致,更能受到孩子的尊敬,通过亲身示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05
家人态度要一致有位家长曾留言说:“给孩子立规矩,最烦的是家里的‘猪队友’,成天帮倒忙。说好的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孩子知道他爸好说话,想吃了就去找他,他每次都依着孩子,搞得孩子后面都不把我的话当回事了。”在立规矩这件事上,如果家里人态度不一致,孩子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该听谁的,对规矩的认识也会模糊,规矩很快就会失效。还会让孩子变成“两面派”,这个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去找另一个好说话的人。正如“手表定律”所揭示的道理: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但当他戴着两块手表,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看表的人失去了对时间的判断。给孩子立规矩,只能有一种声音。家里的大人们要协商沟通好,明确好家里的规矩,站在统一战线,有分歧了也不要当着孩子面争吵,私下处理,这样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最后,立规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家长充满耐心,以周、月甚至是年为单位,坚定地守住底线,做好上述五个要点,相信养出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