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人生的质量!

乐派顾念 2024-09-05 17:34:55
保持阅读的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悦己悦人。 最近在看《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这本书,关于如何经营人际关系,发现有不少实用的方法,特分享出来让有需要的朋友借鉴! 一、负面标签里有很多偏见和不合理的因素束缚我们。那我们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为我们服务?1.多给自己贴正面的标签“这事我一定行”“我能处理这件事”“这对我来说没什么难的”……多使用积极正面的暗示语,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几遍;遇到困难后,在心中对自己默念几遍。然后采取积极的行动,勇敢直面问题,直到取得成功。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肯定自己每一次的进步,哪怕只有点滴。2.不受制于别人贴给你的负面标签最了解你的人是谁?是父母,还是老师?朋友?领导?同事?不!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他人的任何评价都是主观的,都是基于他们的认知做出的判断。这个判断不会百分百准确,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纠结别人的评价。尤其是一些负面评价,我们要审慎地接受。我们可以接受改进的建议,但不要接受负面的定性式评价。因为人生是动态发展的,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千万不要因别人贴给你的负面标签而将自己禁锢在原地。3.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活出“自主人格”标签效应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我们太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体系。因为外界觉得30岁之前应该嫁人,所以女性到了30岁还没结婚,就会焦虑不堪。如果此时我们内心有一种坚定的价值判断,就不会被外界的评价困扰。因为我们知道,哪怕30岁没有结婚,自己依然是一个内心丰盈、灵魂有趣的人。为了避免被负面标签捆绑,我们应该重建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活出“自主人格”。拥有自主人格意味着我们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我们既能深入理解世界,又能真实地看见自己。为了增强自主人格,我们应该多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并将它们发挥到极致。这样,当我们遭遇外部的负面评价时,才不容易被影响。有一则英文广告说:“Labels and designs are only for cans,not for people.”(罐子才该有标签和设计,人不该有。)我想说的是,不要轻易给他人、给自己贴“坏”的、消极的标签,而要贴“好”的、积极的标签。如果你希望另一半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夸他是怎样的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夸他是怎样的小孩;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下属是怎样的人,你就朝那个方向夸他。二、为什么出一次丑要用一生来悔恨?这就是“聚光灯效应”的负面影响,它会无限放大问题,变成人们无法逃离的“五指山”。聚光灯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理学认为,大多数心理效应是多种心理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聚光灯效应背后的推手是什么?1.自我意识作祟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所以很自然地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众人的焦点。这本无可厚非。世界太大,有太多的不确定和未知。这会导致我们内心产生强烈的不安,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当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周边的事情。2.透明度错觉在一次工作汇报中,同事雪儿发完言一坐下来就紧紧拉住我的手,身体颤抖。撑到散会,她一把将我拉到洗手间,突然捂面哭了起来:“刚刚做报告的时候我太紧张了,一点也不像其他人那么淡定,丢死人了。我怎么这么差劲?”然而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她紧张。我们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自己细微的心理变化,以为别人也能从我们的眼神变化中读出我们内心的起伏,就好像人人都是心理大师——观察入微,明察秋毫。殊不知,我们从来都不是透明人。三、聚光灯效应无处不在,我们要试着转换一下思维,把自己的心灵从“牢笼”中释放出来。具体该怎么做呢?1.“大家都很忙,我其实没那么重要。”在聚光灯效应下时,我们的脑海会不自觉地被“大家都在看着我”的念头填满,从而被“社会抑制效应”影响我们的行为。社会抑制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做一件自己不擅长或比较生疏的事情时,如果有人——尤其是既比较权威,又喜欢评论别人的人在旁边,我们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令自己陷入紧张的情绪中,从而影响正常发挥。2.设定正面、积极的假设你怎么看待世界,世界就怎么对待你。因此,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很重要。那些关注的目光大都来自自己的想象,所以可以试着用积极的猜想替代消极的猜想。比如,不要总以为别人会看不上你,你其实很优秀。所以,下次演讲前可以试着对自己说:“我很优秀,完全不用担心。”或者,和别人眼神交汇时,大方地露出笑容,就好像自己是人群中最有魅力的那一个。3.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太容易因为某个缺点完全否定自己或别人,这个小小的缺点是聚光灯效应的强化剂。我们如果能接纳自己或别人的不完美,并试着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人或事,就不会钻进牛角尖了。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中时,我们要告诉自己: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于纠结已经发生的事情只会让自己无法走向未来。相反,若能接纳自己一时的不完美,就会发现这些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相比别人怎么看待你,你如何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四、猜疑效应说白了就是一种心魔,我们该如何避免猜疑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1.理性思考疑心太重的人都会特别敏感,发现一点征兆就会陷入假想状态,并且把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都建立在自己得出的“结论”上,然后自圆其说。当陷入这种状态时,我们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要客观且理性地看待事实。2.及时沟通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小男孩和小女孩是好朋友,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而小女孩拥有很多糖果。两人想要互相交换。小男孩把自己最大、最好看的石头都藏了起来,把剩下的拿给了小女孩,但小女孩选择把自己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按理来说,小男孩应该分外高兴。可当天晚上小男孩失眠了。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把最不好吃、最廉价的糖果给了自己,而把最甜、最贵的都藏起来了?其实,如果你不能给予别人百分之百的信任,你也会怀疑别人是否能给予你百分之百的信任。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坦诚沟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五、心理学中有一个“鸟笼效应”: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没那么需要的东西。如何摆脱鸟笼效应?1.罗列生活目标清单并执行鸟笼效应无处不在。我们买了一条短裤,就会想要再买一件配套的上衣;买了一件上衣,就会想要再买一双配套的鞋子。到最后,我们花了更多的钱买了自己原本并不打算买的东西。在感叹自己得不偿失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更加有效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要买的东西罗列成清单,每买完一件就画一个钩呢?一来可以让我们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二来便于我们复盘,反思自己做了多少和目标无关的事情。2.每天鼓励自己,培养积极思维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生活必须越来越好,才对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否定:“正因为我现在的生活不够好,不够有安全感,所以我需要更多更好的东西来填充它。”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方式是:看清现在的生活虽然不够好但依然值得热爱。鼓励自己珍惜当下,培养积极思维比一味奢求更好的生活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幸福感才是对抗一切负面情绪的“特效药”。3.设立轴心,避免多余的行动避免被大环境影响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轴心,然后以此为目标前进,不偏离初心。行为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认为:“人的一切外显行为都有一个心理动机。”比如,全职太太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一切和家庭无关的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遭遇鸟笼效应,也能优先照顾好家人,不被大环境捆绑。六、简单来说,投射效应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等像投影仪一样,不自觉地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具体有哪些表现?1.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妈妈觉得你冷”,很明显,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心理投射。亲子关系中,父母强行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也是一种心理投射,他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喜好和愿望强加给孩子。2.曲解他人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他人孟非主持的《新相亲大会》节目里有个男嘉宾,分享了自己因为一句“呵呵”而“被分手”的经历。他和女朋友在微信上聊天,无意中发了一句“呵呵”,结果女友勃然大怒,把他拉黑了,他就这样秒变单身。七、面对投射效应,我们应该怎么做?1.与他人交往初期,不要盲目评判对方投射效应会影响我们在人际沟通中的客观认知,让我们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在与他人交往的初期,我们往往会因为互相缺乏了解而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造成误解。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目前的认知很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不能盲目地评判对方。我们应该选择用更客观、更开放的心态与对方交往,随着了解的增加,误解自然会消除。2.建立边界意识,不以自己的喜好要求他人当我们明白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去评判他人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投射时,就要努力避免这种倾向,而避免这种倾向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边界感”。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道:“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无论亲子关系还是恋爱关系,我们都只能提供建议,给予对方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以自我的感受和喜好来评判与要求他人,建立正确的边界意识,这样我们的人生会少许多烦恼。3.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同,才能触达事情的真相武志红说:“任何看似荒谬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真实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谬,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这是我们评价事物的标准。我们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必然也会导致我们的坐标体系不同。如果我们固执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对方,必然会导致沟通不畅。因此,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是抵达理解的必要途径。4.利用投射效应更好地认识他人明白了投射效应的原理后,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他真正的意图或心理特征。要了解某个人,看他的自传或许不如看他为别人作的传。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别人的评价,更准确地了解他。生而为人,我们是有共性的,但共性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个性。如果我们一味地迷信投射效应,就会导致误解重重。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一方面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克服投射效应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投射效应可以化作我们识人的利器,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八、如何分辨生活中的无效努力?1.机械式重复影片《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查理每天都在干一件事——把螺丝拧紧,这样的工作就连一个小孩都能干。于是,当工厂开始招聘童工和妇女时,他根本无力反抗。他面临的处境是:要么失业,但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要么接受加班,每天工作12小时,还没什么钱。2.错误的目标:我全都要!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后,公司启动了各种各样的项目。大家怀着一腔热血,拼命往前冲,可业绩却在疯狂下滑。等到现金流只能再撑3个月时,他们无路可走,又请回了乔布斯。苹果公司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乔布斯砍掉70%的项目,15个台式机产品砍到只剩1个,所有手持设备只留下1个,连6个经销商也只保留了1个。这就是经典的“帕累托法则”——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中的20%形成的。努力的高手专注于那20%,尽了100%的努力;无效努力的人盯着100%,做了80%的努力。九、研究发现,过度忙碌一方面会损害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只关注短期利益;另一方面会降低我们的自控能力。如何跳出忙碌和低效的恶性循环,正确、高效地努力呢?1.要让自己有余闲《稀缺》一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约翰医疗中心,32间手术室总是被排得满满当当的。因为时常有急诊手术,医院只好将排好的手术不断往后推,导致每个员工都睡眠不足、疲惫不堪。大家实在受不了,于是请来了一位顾问。顾问会建议医院增加员工、增设手术室吗?都不会!这位顾问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解决方案:空出一间手术室待用。医院最初充满怀疑,但方案实行后,手术接诊率立刻上升了5.1%,每天下午3点后进行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医院收入也有所增长。因此,不论多忙,你都应该留出属于自己的一段余闲,用来浪费也好,发呆也行,看风景、读书、散步,做你想做的事情。“余闲”往往会成为你创造力的源泉,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2.设定创造性目标正如雷军所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大胆地想,认真地干,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投入吧,只有不断突破,才能有所成长。”问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匹配目标的技能和资源,哪些你有,哪些你没有,你该如何补足?如何在收到每一次反馈后调整自己的目标,修正实现目标的路径?先找到充足的信息量,结合相应的知识和资源,不断修正实现路径,反复推敲后再确定目标吧。3.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什么时候努力,如何努力,什么时候放松,如何放松,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只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处于一种自动反应的状态。早上起床洗漱,出门顺手关门,到公司先打卡,一休息就刷手机。不知不觉间,节奏就失去了控制。一个人想要高效地努力,就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努力节奏。如何找到适合你的努力节奏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尝试各种生活方式,记录努力成果,然后找到适合你的节奏。爱情中,你要尝试各种两性相处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找到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平衡。如果试过之后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请记得及时止损,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工作中,如果你忙到没时间思考,请问问自己是否正在反复“拧紧螺丝钉”。如果你感到无聊乏味,请想想自己是否在奔向一个并不想要的目标。如果你整天疲惫不堪,请反思自己是否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人生这场马拉松。很多时候,低效努力就像只顾埋头走路,枯燥且痛苦。与之相反,高效的努力代表一个人奔向热爱的事物,建立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为拥抱更好的自己。十、如何把批评变得更高级?1.赏识、肯定对方的优点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肯定,当我们对对方表达认同时,能塑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对方会卸下防备心理,也就更能听得进去负面意见。比如,“妈妈发现你最近学习非常用功,你在英语上取得的进步很大,妈妈很为你感到高兴”“老婆,你最近工作很辛苦,我很心疼,看你晚上睡不好,我着急又担心”“小王,你最近工作挺卖力,业绩也很不错,当初我没看走眼”。2.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的观点在肯定对方之后,双方的距离会更进一步拉近,对方也会有一种被理解、被肯定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才能促成改变。比如,“但是,妈妈发现你最近在数学上屡屡因为粗心大意犯错,是你不喜欢数学呢,还是做题的时候走神了呢”“但是老婆,我看你最近总是动不动就跟孩子发脾气,虽然我理解你,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最近有同事反映你和大家相处好像不怎么愉快,这是什么原因呢”。3.给予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对方对批评和意见大概率能够接受和反思。这时再表达鼓励、信任和支持,让对方在感到愧疚的同时增强改变的动力。还是以上面三个例子为例:“不喜欢数学不要紧,后面我多搜集一些包含数学元素的游戏,咱们一起玩,慢慢你会发现数学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你在做题的时候也要更加专注和认真,尽量避免粗心大意。”“可能是我最近工作太忙,没照顾到你的情绪,以致你情绪失控向孩子发泄,后面我会调整,你也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作为招你进来的领导,我是很信任你的,相信你不是有意疏远大家的,后面你在跟大家相处时注意一点,不要让别人误会。”这样的批评方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还会使对方积极地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不足。十一、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如何让自己做到游刃有余?1.换位思考生活中,那些只顾及自己感受的人会让人反感。而懂得换位思考,才是真正情商高的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讲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司华伯的一个故事。一天中午,司华伯走进他管理的一家钢铁厂,看到几个工人正在“禁止吸烟”的牌子下吸烟。一位现场主管指着牌子对工人们吼道:“你们不识字吗?”工人们非但没有放下手里的烟,还纷纷咒骂那位主管。这时,司华伯走到那些工人面前,给他们每人递上一支香烟,并且说道:“嗨,弟兄们,别谢我给你们香烟,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吸烟,我就更高兴了。”工人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忙收起香烟干活去了。没有人喜欢被管束和强硬对待。当你顾及别人的感受时,别人才会放下对你的敌意,并且听进去你的劝诫。2.以柔克刚拉罗什福科说:“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用奖励和鼓励代替惩罚和批评,往往更能让人做出改变。在一档节目中,李承铉带女儿Lucky(李乐褀)和其他家庭一起吃饭。可是Lucky一直在玩食物,不好好吃饭。这时李承铉没有呵斥Lucky,而是看到旁边别的孩子独立吃完了一个饺子,就夸他很厉害。Lucky听到爸爸夸奖了别的孩子也想得到夸奖。李承铉就赶紧趁Lucky好胜心强时把食物夹给了她,还夸奖她好棒,于是Lucky便开始好好吃饭。不只在亲子教育中,在所有人际交往中,委婉的态度往往比强硬的态度更容易赢得人心,赞美和鼓励也更能让人做出顺从的举动。3.提升自己的“能量层级”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通过20多年的临床试验,提出了“能量层级”的概念。冷淡、恐惧、悲伤等都属于负能量层级;而爱、宽容、喜悦则属于正能量层级。生活中,那些总是言语刻薄、没有同理心的人,往往都是负能量层级多的人。他们常常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寻找心理平衡。而真正内在强大的人不会想要通过在言行上胜过别人获得存在感,而是能够把自己的温暖能量传递给别人。所以,想要被人喜欢,首先就要变成能量的给予者,而不是索取者。黄执中在节目《奇葩说》里说:“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有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上,而人际关系差,十有八九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一个不会沟通的人,无异于把自己置于穷途末路。要懂得体谅,给人台阶下;也要懂得尊重,照顾别人的情绪。只有心存善意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善意对待你。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退路。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也折射了你有怎样的灵魂。一个人会说话,懂得尊重别人,将心比心,才能受人欢迎。一个会做事的人,愿意把体面留给对方,以此赢得别人的敬重。越优秀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十二、如何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更顺利?1.拒绝“自以为是”美国音乐指挥家沃尔特·达姆罗施分享过一段经历。在20多岁时,他就已经当上了乐团指挥,无论到哪里巡演,身边都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对此,他有些飘飘然,以为自己的才华举世无双,地位无人能撼动。一天排练,他忘记带指挥棒,正要派人回家去取,秘书说:“不必了,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行了。”达姆罗施说:“除了我,别人带指挥棒干吗?”结果话音未落,大提琴手、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各掏出了一根指挥棒。达姆罗施突然惊醒:原来就算没有他,乐队演奏照样可以正常进行,有太多人正等着取代他。做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轻易看低别人。莎士比亚曾说:“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就连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也只会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2.学习“阿甘精神”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先天智商较低,只有75。别人问阿甘:“你是不是有点傻?”阿甘回答:“妈妈说,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阿甘智商低下,经常被人欺负,直到成年后还被人追打。可他没有放弃,拼命奔跑,结果误入球场,得到教练的赏识,还加入了球队。在带球过程中,阿甘不停地奔跑,最终为球队赢得了这场比赛,获得了掌声。从越南战场回来后,阿甘买了船,学着捕虾,靠捕虾成了亿万富翁。可他把一半的股份给了战友巴布的亲人。巴布的亲人纳闷:“你是疯了还是傻了?”阿甘却始终记得妈妈说过的话:“钱够用就行,多余的钱都是摆阔。”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却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人。自以为很聪明时就不愿下笨功夫,做事就容易浅尝辄止。自以为聪明,以为别人不知,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殊不知,这些事情最后都成了消耗自己能量的事情。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不妨学着做一个“傻子”吧。十三、那么如何利用“互惠定律”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1.提升自身价值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奇葩说》某期节目中,辩手臧鸿飞分享了他的故事。臧鸿飞有一个朋友,家庭条件非常好,嘴里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特别好。”后来,这个朋友的父亲投资了几部电影,朋友又说:“我发现演艺圈的人都好热情啊,他们对我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臧鸿飞心想:“我在娱乐圈混了20多年,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在这个行业里我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饿,遭受过多少白眼。”后来,臧鸿飞通过《奇葩说》这档节目火了之后,过得比以前好了。他突然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对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他意识到:“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后,人们就更愿意对我发行‘社交货币’了。”没成名之前,他看到的都是人间的残酷;成名之后,他看到的却是满满的善意。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衡量人际关系的是我们的内在价值。一个人有价值,即使他不擅交际,他的人缘也不会太差,因为别人深知他的价值所在。2.切勿过度索取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前半生都活在过度索取的世界中。她敢穿花八万元私人定制的鞋,进出有保姆帮忙拎包。她在商场看到老公给客户买项链,就敢横冲直撞地跑过去,对着老公的同事冷嘲热讽。她让闺密唐晶查老公公司的女同事,等到老公晚上回家,她等着工作了一天的老公给自己一个解释。这样的罗子君,前半生活在老公的供养里,活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阔太太,却不知自己的老公早已厌倦,并婚内出轨。本来该被同情的罗子君,如今却遭遇墙倒众人推。唯有闺密唐晶一点点教会她成长,让她靠自己的能力吃饭。可是剧外,所有人都在吐槽罗子君。就像剧中贺涵曾评价她:“她以为她是谁啊,所有的人都该围着她转吗?”一味地索取,一味地给予,虽然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最终都会使关系走向消极的一面。良性的人际关系,应当遵从“索取应有度,给予应有限”的原则。3.学会知恩图报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哪种行为会让你觉得这个人值得深交?”获得高赞的一个回答是:“知恩图报。”答主说:“大学的时候,同宿舍只有上铺家境一般,其他人都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他身体不争气,每次生病他都一个人悄悄出去找小诊所输液。”大二冬天的一个晚上,他高烧不退,答主发现后第一时间把他送去了医院。在答主看来,这是顺手的事情,并没有想过从他那里获得什么回报。后来答主沉迷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本想浑浑噩噩就这么毕业,可上铺的同学却不希望他就此沉沦,每天喊答主早起去上课,下午拉着答主到操场跑步,美其名曰“跑掉身上的戾气”。答主不止一次和他吵架,让他少管闲事。可他却从未放弃。一次、两次、三次……答主说:“一生能有一个这样的人,拼命拯救你,救你出深渊,你该珍惜了。”最终答主彻底戒掉了游戏,毕业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上铺的同学成了他这辈子最好的兄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衡量着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双方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平衡。如果二者关系总是不公平,总是失衡,关系就会越来越淡,直至消失。“互惠定律”便是其中的平衡之道。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同理,你若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如沐春风,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十四、生活会有因果循环,你的现状是由过去的自己一手造就的。如何应对因果定律?1.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卡耐基曾说:“如果你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想要被爱,就要先去爱别人;想要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所有善意,不过是用人心换人心;所有关系,不过是你真我也真。想要别人对我们友善,我们就要先拿出诚意,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亲近。2.懂得吃亏,多铺路,少拆桥李嘉诚说:“多栽树,少种刺;多铺路,少拆桥。”这是他商业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他经商多年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还反复叮嘱儿子李泽楷:“在与人合作时一定要懂得吃亏,懂得让利,这样合作伙伴才会越来越多。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只拿六分就好了。让别人多赚两分,每个人都知道和你合作会占便宜,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合作。”在李嘉诚看来,与人合作不应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应当追求双赢。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自身利益斤斤计较,只会丢了情谊;多为对方着想,懂得吃亏,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3.学会宽容,主动和解冤冤相报,终究害人害己;友好化解,才能成全双方。春秋时期,魏国和楚国相邻,两国的百姓都喜欢种瓜。不巧,有一年春天天气干旱,两国的瓜苗都长得很慢。魏国的百姓每天晚上挑水去浇瓜,几天后,瓜苗长势明显好了起来。楚国的百姓见此非常嫉妒,就有人晚间偷偷潜到魏国的瓜地里踩瓜秧。魏国人十分气愤,决定以牙还牙。得知这一情况,魏国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以后他们同样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有好的收成。”他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魏国人每天晚上去给楚国人的瓜地浇水。楚国人颇为感动,自惭形秽。此后,两国百姓冰释前嫌,相互交好。愚者困己,智者利人。学会宽容,既是善待他人,更是善待自己。十五、在多个行为准则、多种价值取向下,我们普遍会进入认知盲区,感到困惑、不安,甚至会怀疑自己、攻击自己,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那该如何确立自己的原则?1.建立你的内在评价体系有的人选择一份工作是因为父母觉得这份工作好,有的人结婚生子是因为身边亲朋好友都结婚了,有的人懂事勤奋是因为渴望被所有人喜欢。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说:“只要观察一下大部分人的决策过程,就可以发现人们错误地认为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实际上他们做的决定是屈从于传统、责任或明显的压力的结果。”以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就会像浮萍一样找不到安心落脚之处。多年以后他们总会在某天醒来,然后纳闷道:“我怎么就变成了这样?”试着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问问自己:“对我而言,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2.精简你的目标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3%的年轻人有明确的长期目标,10%的年轻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年轻人有较为模糊的目标,剩下27%的年轻人则处于没有目标的状态。25年后,那3%的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10%的那部分人处于社会中上层,60%的那部分人生活安稳,处于中下层,而那27%的人处于社会底层,大多靠社会救济过活。正如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论大战略》中谈到的:那些有着清晰目标的人,即使走得慢,也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方向的努力往往事半功倍,而漫无目的地奔跑只会让人疲惫不堪。如果你有很多目标,那么“放弃”就是你必不可少的能力。什么都想要,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试着列出目标,并排出顺序。有舍才有得。3.从失败中学习1982年,瑞·达利欧在从业第8年时,预言美国的经济正在走向萧条。错误的预测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公司破产。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卖车,还向父亲借钱。他审视失败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想象一下,为了拥有美好的生活,你必须穿越一片危险的丛林。你可以安全地留在原地,过着普通的生活;你也可以冒险穿越丛林,过着绝妙的生活。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败涂地后他决定穿越丛林,并努力确保自己不在途中死亡。他从失败中总结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从确信“我是对的”到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列出三种具体的方法:找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并将其系统化。你看,失败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通向成功的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那些真正重要的、通向目标的道路,也帮助我们重建生活的原则。十六、邓巴认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只有3~5人,他们是你的挚友;好友有12~15人,这些人的去世会给你带来重创;普通朋友有50人,你们偶尔会想起彼此;剩下的都是普通熟人,你们不常联系,甚至不联系。该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圈子?1.学会“断舍离”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阐述了“断行、舍行、离行”三个概念。这三个生活诀窍在人际关系中也非常适用。人际关系中的断舍离就是,不留恋不需要的人,淡忘无用之人,脱离对花花世界的迷恋。这里的“需要”和“无用”不只是利益往来,更指情感滋养。比如,一个总是带给你负能量、怨天尤人的朋友,每次聊天都让你觉得情绪备受打击,那就真的没必要和他继续保持联系。2.运用“不值得定律”我们交友时常有个误区,认为自己必须交到某个朋友,却从未想过自己能否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对他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被尊重、被关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需求,我们最好的朋友不一定要十分优秀,但一定要足够尊重和关注我们。“不值得定律”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总是在“必要”的时候交朋友,比如聚会时互相加微信,可我们心里知道,这些朋友不一定值得交,事后也不会有太多联系。而那些足够尊重和关注我们的朋友,我们愿意为他们付出、对他们保持关注、和他们维系友谊。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更“值得”交往。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内心判断某个人“不值得”交往,就把他抛诸脑后。不要害怕得罪人,毕竟人家也没有把你放在心上。3.活用“好感度”标准山下英子说,无论东西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可生活中我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用某个人是否足够有钱、是否足够优秀来判断他是否值得结交。这导致我们拼尽全力“讨好”来的友情,最后往往因为双方不够“势均力敌”渐渐变淡。为什么会这样呢?将心比心,如果你真的把某个人放在心上,对方是一定能够感受到的,并会给予回应;如果你只是因为对方有钱才跟他交朋友,内心其实很厌恶他,对方同样能感受得到。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比起对方是否成功,你会更关心他成功路上吃过的苦头;比起对方是否有钱,你会更在意他有趣的灵魂。优秀的社交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好的关系没有那么多的野心和欲望。正因为利益的考量变淡了,情感部分才会更加醇厚。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占人生时光的一半。寥寥150人的社交圈不只是生存必需,更能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被爱,以及如何爱自己。朋友之间的交集越多,越能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子。圈子的价值不在于大,而在于你是否清楚每个朋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正如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人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若你无心培养友谊,认识成千上万的人也无济于事;若你心有羁绊,和150人打交道就足以让你活得精彩。十七、如何正确“麻烦”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1.与人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就是主动请求帮助不愿麻烦别人的人往往给别人一种距离感,愿意麻烦别人的人反而更受欢迎。好的关系是可以相互“麻烦”的。敢于麻烦别人,才是一段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有时候主动向下寻求帮助,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2.学会利用价值交换构建人脉关系价值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只有当双方的价值对等时,这段关系才会长期维系下去,并且不断加深。当然,这个价值不单指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3.麻烦别人,需要界限和分寸记得《奇葩说》节目中有一个辩题是“麻烦别人算美德吗”,有人说出了“麻烦”这两个字的关键:“超出了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高度,就叫添麻烦。”恰当地麻烦别人,需要界限和分寸。麻烦别人,只有在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也在两人关系程度的范围之内,才能称为“恰当”。学会适时适度地麻烦别人,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能麻烦朋友的事情,不麻烦同事;能麻烦家人的事情,不麻烦外人。麻烦别人后给予适当的回报,才是最合理的相处方式。人生这个舞台,与其一个人唱独角戏,不如互相成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好书,滋养心灵,重塑自我,精进成长!
1 阅读:25

乐派顾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