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时是几点钟?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什么时间?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良向小橘子 2024-06-11 07:20:15

古代的计时系统中,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两个小时。酉时在十二地支中以“鸡”为象征,代表着黄昏时刻,太阳西下,农耕归来,是古人结束一天劳作、准备晚餐的时段。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酉时具体指的是几点钟。

酉时是几点钟

酉时按照现代24小时制,大约对应于下午5点至7点之间。此时太阳西斜,白昼渐隐,夜幕悄然降临,是一天之中由明转暗的过渡时段。酉时在农耕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时刻,它标志着一天劳作的结束,人们开始收工回家,炊烟袅袅升起,家的温暖与安宁是这一时段最生动的写照。

酉时也是古人社交活动逐渐展开的时候,此时通常会与亲朋好友相聚,共度晚餐,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团聚的乐趣。

十二个时辰的由来

十二个时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人们发现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于是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这一发现为后来十二个时辰制的形成,也奠定了基础。

十二个时辰的命名

十二时辰的划分以太阳的位置为基准,结合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命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从夜半子时 (23:00—01:00)开始,至夜半下一个子时结束,循环往复。这种划分既考虑了日夜交替的自然规律,也融入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什么时间

子时(zǐ shí):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 23:00至01:00

丑时(chǒu shí):鸡鸣,又名荒鸡 —— 01:00至03:00

寅时(yín shí):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 03:00至05:00

卯时(mǎo shí):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 05:00至07:00

辰时(chén shí):食时,又名早食 —— 07:00至09:00

巳时(sì shí):隅中,又名日禺 —— 09:00至11:00

午时(wǔ shí):日中,又名正午 —— 11:00至13:00

未时(wèi shí):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 13:00至15:00

申时(shēn shí):晡时,又名夕食 —— 15:00至17:00

酉时(yǒu shí):日入,又名日落、傍晚 —— 17:00至19:00

戌时(xū shí):黄昏,又名日暮、日晚 —— 19:00至21:00

亥时(hài shí):人定,又名定昏、夤夜 —— 21:00至23:00

十二个时辰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十二个时辰的划分,对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会根据时辰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形成了独特的作息习惯。例如,在日出时(即早晨5时至7时),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古代官员上班报到的制度)。

在食时(即早晨7时至9时),人们开始吃早餐,这是古人“朝食”之时。

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的计时方式完全是根据工作安排,与生活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中国先人的计时方法,主要包括十六时辰制、十二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等。而人们计时的工具主要有日晷、漏壶、浑天仪、圭表、更漏等。而古代计时单位也与现代有所不同,主要时、刻、更等。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写到最后

十二个时辰不仅是古代计量时间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尽管现代社会,已广泛采用国际标准时间,但十二时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中,如春节守岁、端午龙舟赛等,仍能看到时辰文化的影子。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0

良向小橘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