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么写?听听安徽名师怎么说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考生该怎么写?6月7日,随着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作文题也随之出炉。对此,中安在线记者专访合肥一六八中学、铜陵一中语文名师,从专业角度、高考阅卷标准等方面进行点评。

刘湘玲: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语文学科主任

考题思辨性强,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

虽然依旧是材料作文,但材料只有48字,相较前几年高考材料作文而言,较为简洁。和九省联考江西、新疆卷材料字数相近,字数在减少,有往“极简作文”方向倾斜的趋势。

命题材料在表述简练的同时,任务指向明了,在审题上无意为难学生,门槛在降低。本次作文核心论题是“问题”,需合理回答“应用智能工具会不会让问题变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围绕“问题”展开论述,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AI在解答问题方面的高效率和优越性。考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人类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有人工智能的回答而变少,人类的问题一直存在。考生可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立辩证、多角度分析、分层阐述理由。

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比如问题的“浅与深”。知识性的问题属于浅层次,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属于深层次,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问题的“得与失”。重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才会拥有提问的能力;越来越轻易得到答案,人类终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的“多与少”。无意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无超越性的兴趣和追求,无意打破“舒适圈”,则“问题越来越少”;而提升人生境界,热衷新知的获取,执着于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随着认知深度和广度拓展,“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

总体来说,新高考作文意在引导师生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年度时政热点。2021建党百年,2022建团百年,2023年讲好中国故事,科技发展与人的生活等重大时事热点问题,都在近些年作文题中得到展现。

有的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取材传统,观照现实,照亮当世”。意在让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辨性、批判性、创新性思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

单凌:铜陵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铜陵市优秀教师

材料凝练释放更大思考空间

今年的安徽高考语文科目使用的是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非常凝练,将材料浓缩成了两句话,这更便于学生抓关键找重点。同时,留给考生的思考空间也更大,更考验考生的临场思辨能力。

材料的第一句话阐述了一个社会现象,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也是引发考生思考的关键句,“我们的问题会不会越来越少?”将“问题”这个关键词呈现给考生。考生只要紧扣材料的这两句话,以科技便利发展的今天为背景,思考“问题”的产生、意义与解决,就能够扣紧立意。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不管科技如何发达,随着生活脚步的前进,问题都是会不停地产生的。小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现阶段高三学子即将要面临的人生选择;大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宏观方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其次,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有问题是好事,不需要回避。愿意思考,并且敢于提出问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发现问题,说明我们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提出问题,才能说明我们在独立思考并且具有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

最后解决问题是重点。我们在互联网上搜寻答案的时候,应该首先思考“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是科技给出的,还是别人的经验总结?是不是适合我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答案,而是要思考——基于自己的情况提出独立见解,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答案。

总的来说,这次作文题中两个凝练的关键词“答案”和“问题”,将多方面进行了一个串联,既紧密地联系当下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背景,又引导着考生通过这个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创造更积极有价值的人生,可以说是既有时代感又非常务实。

(记者史睿雯张秀明)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