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有位被业内人士称为“木痴”的上海老伯王震华,他通过短视频向大家开课解答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知识,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其实,他就是花了五年时间制作了微缩天坛祈年殿、花了两年时间做了赵州桥的人,每件作品各自拥有零件7000多个,没有一滴胶一枚钉。而就在前不久,他的作品在闵行博物馆展出,我们也记录下了这个过程。
“很多人讲这就是中国乐高,这个我真的不喜欢,因为我干的就是微缩营造,我们更精彩。”见到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人王震华时,他的两件“代表作”——《赵州桥》《祈年殿》正要启程,参加闵行区博物馆六月举办的一场非物质文化交流展。两件微缩营造作品,都由超七千块木制构建拼接而成,不用胶水、不钉钉子,但老王对它们的运输安全,竟一点也不“上心”,一块海绵、一块棉布垫底,便是全部保护。
半小时后,展品运抵闵行区博物馆。一路近乎“裸奔”,作品却依旧“完好无损”,背后秘诀何在?
“我们民族的榫卯是‘牢而不固’。”为了破解榫卯“牢而不固”的秘密,痴迷木工40年的王震华在52岁那年,在青浦租了一处民宅,把自己关了进去,徒手设计演算加工,挑战制作“全榫卯结构”天坛祈年殿。
每天工作10小时,一年只放四天假,老王以“不用胶水”、“不编号”、“不变形”为准则,几乎日日在毫厘间“飞檐走壁”,一旦某个零件误差超出0.02毫米,他便付之一炬。光是为了“造”祈年殿,就前前后后烧毁了三个版本,总计花费了4吨木料。“第三遍祈年殿全部成功,就是门上鲁班锁的锁定结构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都说你可以了,但这怎么行啊?我要告诉大家我捡回了这个技艺,要站在最高点,就是要最高档次出去。”王震华表示。
五年时间,十万多道工序,用7108个零件微缩“天坛祈年殿”;再用三年,二十多万道工序,7169个零件搭起“千年赵州桥”,两件作品的重磅出炉,令王震华一炮而红。各方扶持下,如今,老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在向微缩版“岳阳楼”发起挑战,用“全直榫”方式,解锁“拆不掉的底座”。
埋头苦干的同时,王震华也意识到,在如今的时代,不能只是守着古老工艺“闭门造车”,更要想办法把千年“榫卯”文化让更多人知晓。曾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的他自购设备、自编教材,在徒弟帮助下开出社交帐号科普榫卯文化;还与玩具公司合作,开发榫卯积木;从线上到线下,12岁的小孙女当起了试玩员,更成了爷爷的“小粉丝”。
六月,一场文化交流展在闵行区博物馆开展,老王的“祈年殿”、“赵州桥”被摆在了入口处的C位,引来了观众们的啧啧赞叹。
王震华说,他正倾力打造的微缩版岳阳楼,也许会是他的最后一件作品,但传播“一榫一卯”背后的匠心,没有“收官”之日。“传播能干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讲得动的话就一直干,榫卯不是凹与凸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榫卯就是东方智慧连接方式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