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瑞士,多数人对 “中立” 的认知存在偏差,天真地以为只要战时袖手旁观、不偏袒任何一方,就能稳坐中立国的交椅,坐看风云变幻。实则大错特错,中立与否,绝非仅由态度决定。
01一战期间,伊朗试图作壁上观,战后却惨遭英美俄 “绥靖式教育”,理由直白又残酷:打仗时你不帮忙,现在就别想好过。
二战爆发初期,欧洲一众国家纷纷宣称中立,意图各异。
苏联、意大利等盘算着保存实力,待战局明朗再出手抢夺胜利果实;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小国,实力微弱,满心祈愿能被纳粹德国忽视,却无奈在希特勒的疯狂扩张下,被卷入战争漩涡。
可见,一个国家若想避开战火侵袭,归根结底,要看自身有无足够抵御外侮的实力,中立绝非易事,不是简单表明立场就能万事大吉。
中世纪末,瑞士联邦便已初现中立雏形,不仅自身远离他国战争冲突,就连内部省级内战爆发,也严禁其他州插手。
瑞士由日耳曼人(占 74%)、法兰西人(占 20%)、意大利人(占 4%)和雷托曼人(占 1% 左右)四个民族构成,在民族概念形成前,这里是欧洲躲避战乱的山区避风港,后来逐渐分化出讲德语和讲法语的两大主体民族,背后分别有德法两大强国撑腰,瑞士联邦行事不得不小心翼翼,哪边都不敢轻易得罪。
再者,瑞士地处山区,农业发展艰难,矿产资源匮乏,周边大国对这片 “贫瘠之地” 兴趣寥寥,索性听之任之。
而瑞士能正式获封永久中立国地位,还得感谢拿破仑。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各国战斗力参差不齐,瑞士瞅准时机,于 1815 年维也纳会议上,得到列强认可,成为永久中立国。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铁蹄踏遍大半个欧洲,诸多国家沦陷,为何瑞士能如顽强的锥子般,挺立不倒,未被希特勒的战争机器碾碎?
首先是地形因素。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四分之三的国土扎根于阿尔卑斯山脉,进山的关键战略要隘皆掌控在瑞士人手中,德军机械化部队在此举步维艰,强攻瑞士难度不逊于攻打斯大林格勒。
其次,瑞士奉行 “武装中立” 原则,绝非消极避战。
别看其正规军数量仅十几万人,实则全民皆兵。瑞士民兵涵盖 20 至 60 岁男性公民,家家备有军装与武器弹药,平日各司其职,遇战则迅速切换战斗状态。
二战打响,德军闪击波兰及次年西线开战后,瑞士先后两次总动员,420 万人口中五分之一应征入伍,军队瞬间扩充至 80 万。瑞士法律规定,男孩小学就得学会步枪打靶,20 岁前接受 3 个月部队基本训练,民兵每年还有 3 星期恢复训练,48 岁转后备役,二战期间年龄上限延至 60 岁,单兵作战能力不逊德军。
战争伊始,瑞士敢死队就冒死炸毁边境桥梁,面对德军挑衅亦毫不畏惧。
02早在 1933 年希特勒上台,瑞士便敏锐察觉危机,针对性强化军事防务,斥资 2.5 亿美元在边境修筑碉堡、炮楼,周边布满地雷阵与铁丝网,村庄变身防御堡垒。
1939 年,名将亨利桑吉进一步升级防御体系,境内建造 2000 多个地下堡垒,可容纳 350 万人生活 5 至 6 年,呈同心圆状分布,兼具军民两用功能,山区更是游击作战的绝佳场地,部分地下工事如微型城市,配套齐全,军车、战机畅行无阻。
位于阿尔贝斯山区的国家堡垒藏有黄金储备,主力部队扼守要道,防御工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德军若强攻,不仅山地作战艰难,后续还得应对地道战、游击战,耗时费力,得不偿失。
再者,瑞士空军表现不俗。
二战时欧洲空域混乱,他国战机频繁闯入瑞士领空,瑞士空军先礼后兵,警告无效便果断拦截、开火。
1940 年西线战事爆发,德军战机多次挑衅,瑞士空军奋起反击,曾击落 3 架德军亨克尔 111 型战斗机,引发大规模空战,6 天激战,德军损失 11 架飞机,瑞士仅两架受损。
整个二战期间,瑞士共拉响 7379 次空袭警报,击落 23 架外国飞机,死亡 40 人,战绩斐然。
最后,瑞士外交长袖善舞。
面对德国,既不实施经济制裁、切断贸易,又暗地输送战争资源与金融利益,如提供高热炮、军工精密零件,农产品缓解德军粮食压力,银行帮纳粹洗黑钱,诸多纳粹高官存款于瑞士银行,使得德国投鼠忌器。而对意大利实行武器禁运,又不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两边不得罪,让同盟国也挑不出刺。
瑞士能在二战战火中独善其身,靠的是地形天险、全民备战以及精明的外交策略,至于其是否完全符合纯粹 “中立” 定义,就留待世人细细品味了。
文本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