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冰雕连幸存者周全弟:16岁卧雪3天3夜冻掉四肢,至今仍健在

可以鸭文史 2024-11-05 14:05:55

1950年的冬天,朝鲜半岛,长津湖。

凛冽的风刀子般刮过雪原,呼啸着穿过山谷。

这里,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的战场之一,也是周全弟十六岁青春的终点站。

在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中,他失去了四肢,却保住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烽火少年行

周全弟是四川农村走出来的一个普通孩子。

1950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大家心情都很激动,全国各地都是一片喜气洋洋。

和无数同龄人一样,十六岁的周全弟也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懵懂的他,对战争的残酷还没有清晰的概念,有的只是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入伍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

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前往朝鲜前线,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从四川到朝鲜,路途漫长而艰辛。

他们日夜兼程,穿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抵达了鸭绿江边。

滚滚的江水,仿佛一道分界线,将他和过去的生活彻底隔开。

他知道,跨过这条江,就意味着踏上了战场,生死未卜。

朝鲜的冬天,比四川冷得多。

对于习惯了南方温暖气候的周全弟来说,零下二十度的低温真是个大考验。

雪花飘落,大地冰封,寒风刺骨。

每天行军数十公里,双脚冻得麻木,衣服上结满了冰霜。

尽管棉衣无法抵御严寒,但他和战友们互相鼓励,步伐坚定地向东前进,朝着长津湖的方向,朝着战争的最前线。

补给的匮乏,更是雪上加霜。

干粮早已吃完,战士们只能喝冰水充饥,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煎熬。

但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咬紧牙关坚持着。

11月27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长津湖黄草岭设伏,阻击美军陆战1师。

长津湖,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节点,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周全弟和战友们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凶多吉少,但他们没有退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家卫国,宁死不退。

11月底,长津湖一带的气温突然下降,比之前的行军路上冷多了。

战士们得知即将在雪地里作战,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但他们没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战。

年轻的周全弟,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决绝,他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见到家人了。

雪埋忠魂

长津湖的夜里,风很大,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

周全弟和战友们埋伏在黄草岭的雪地里,等待着战斗的打响。

为了不被敌军发现,他们只能在雪地里挖个小坑,趴在里面,一动不动。

手指冻得快没知觉了,手掌都快粘在冰上了。

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现场解决。

时间慢慢流逝,又冷又饿的战士们渐渐失去了知觉。

周全弟裹紧单薄的棉衣,蜷缩在雪地里,尝试着抓起一把雪放入口中,以此来缓解饥渴。

寒气透骨,冷得他心里发慌。

第一夜,他的双腿已经冻僵,无法动弹。

第二天,他试着动动手指,却发现指尖没什么感觉了。

周围的战友们也都趴在雪地里,表情木然,呼吸微弱。

大家的脸上都结了一层霜花,眉毛也冻成了冰渣渣。

周全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守阵地,等待冲锋号的响起。

第三天晚上,周全弟的四肢彻底没感觉了,耳朵也听不清周围的声音。

大雪渐渐地掩埋了他的身体,将他变成了一个雪人,与周围的雪地融为一体。

这片雪原,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着125名年轻的生命。

他们像雕塑一样,静静地躺在雪地里,等待着最后的冲锋。

第四天拂晓,冲锋号终于响起了。

听到号声,周全弟心头一震,努力想要站起来,但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僵硬,无法动弹。

他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们,挣扎着站起身,朝着敌人的阵地冲锋,心中充满了焦急和无奈。

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法和他们一起战斗了。

战斗的声音渐渐远去,周全弟的意识也逐渐模糊,最后,他失去了知觉。

战后,搜寻队伍在雪地里找到了快要不行的周全弟。

他被抬回了后方,脸上还带着未化的霜花,手脚却已经冻得发紫。

浴火重生

医生立刻对周全弟进行了截肢手术。

由于没有麻药,医生只能用冰雪包裹他的伤口,以减轻他的痛苦。

周全弟手术后,双手从手腕以上没了,双腿也从大腿根部截掉了。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没了四肢,觉得自己成了个废人,瞬间感到巨大的绝望。

他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帮助,眼神里没有了光彩,对生活也没了信心。

一位护士注意到了周全弟的低落情绪,她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每天为他朗读书中的内容。

书里的主角保尔·柯察金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周全弟深受感动。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逐渐意识到,即使失去了四肢,他仍然可以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有意义。

他心里暗暗决定,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克服困难,重新站起来。

他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生活能自理、学好知识、克服难题。

他开始用残臂练习写字,尽管手臂酸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不懈。

他发现,通过书写,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经历,也找到了活下去的动力。

四、墨香寄深情

几年后,周全弟的书法水平日渐提高,他的字迹独具风格,被人们称道。

他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的热爱,对战友的思念。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成为了激励后辈的精神力量。

在恢复生活的过程中,周全弟逐渐学会了用残臂穿衣、吃饭、做饭等日常生活技能。

他一遍遍地练习,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实现了自理生活的目标。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身体残疾也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1956年,周全弟与曾凡顺结婚,组建了家庭。

婚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家里充满了爱和温馨。

周全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强和乐观。

他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依然撑起了家庭,还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几十年过去了,周全弟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长津湖的那场战斗。

他经常跟年轻人聊起那段艰苦的日子,告诉大家和平有多珍贵,幸福生活需要大家一起珍惜和守护。

他用断臂抱笔,写下“亮剑长津湖”,以此来祭奠牺牲的战友,也表达自己对那段未竟战斗的遗憾。

周全弟的故事,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他成为了抗美援朝精神的象征,也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书籍,被拍成了纪录片,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湖南卫视的《超时空寻找》节目中,周全弟的孙子为他戴上了VR眼镜,让他重新回到了70年前的长津湖战场。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周全弟终于“实现”了冲锋陷阵的愿望,弥补了心中多年的遗憾。

近年来,周全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他这样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到!”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不仅是对祖国的承诺,也是对生命的宣言。

周全弟,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一个失去四肢的残疾人,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他的一生经历过战争的无情,也体会过和平的美好。

和平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家园,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我们要珍惜和平,记住历史,学习英雄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0 阅读:1
可以鸭文史

可以鸭文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