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三宝之王老吉:“凉茶始祖”故里,一碗凉茶享誉海内外

南方都市报 2024-06-24 11:55:54

南都讯“怕上火,喝王老吉!”短短七个字让创立于清道光年间的王老吉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凉茶产品。其创始人正是被尊称为“凉茶始祖”的鹤山古劳围墩中截堡人(上升)王泽邦。

2013年,鹤山市荣获“中国凉茶之乡”称号;2015年4月3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上升村为“凉茶始祖王老吉故里”。

鹤山古劳上升村。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围墩中截堡王氏,世居江浙一带,为江东望族。其先祖王昂因管广东军粮事,于宋代从南京太仓州金绒街迁来广东番禺;王昂子王宠迁新会城西门外炼丹井;王宠子王仁迁居禾谷蓢;王仁之孙王捷这一支迁新会古劳都,即今鹤山桃源钱塘村,为钱塘初世祖。至四世祖王以慧由钱塘迁竹蓢;十五世祖王世雄由竹蓢迁围墩中截堡。传至王泽邦为十八世。

王泽邦(1813-1883),乳名阿吉。彼时,岭南气候湿热,人们往往容易上火。聪明勤劳的鹤山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身边丰富的天然草本植物往往可作为药材用于防病治病。王泽邦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家乡茶山、大雁山丰富的植物资源,探索、配制凉茶,以身边常见的草本植物研制出价廉而有效的凉茶配方。

大雁山。

传说,清道光初年,王泽邦举家迁广州,后广州城疫病蔓延,王泽邦偕同妻儿上山避疫。途中,王泽邦巧遇一道士赠与凉茶药方,上面有10多种药材的名称,并被告知此方可包医百病。

王泽邦拿着药方去药铺抓药,老板说有几味没货。于是,他变卖了家产,辗转至广西等地采购。其间,王泽邦经历了迷路、断粮等艰辛,终于找到了所缺的药材。王泽邦依照药方配药煮茶,煲出的凉茶甘冽可口,非常好喝。

王泽邦将之免费派发给患病的人服用,喝后果然药到病除。于是,王泽邦与妻子索性不再从事农耕而改为卖凉茶,他将煲好的凉茶命名为“吉叔凉茶”,每天清早推车出城售卖。“吉叔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很快流传开去,吉叔的大名也就传遍了岭南。

半年后,疫病解除。因他抗疫有功,皇帝赐封他为太医院令,赏白银500两。王泽邦因为凉茶而获得了可观的财富,但他并没因为有了钱而放弃对凉茶的热爱,反而抓住机会,凭借太医院令的封衔,开始做凉茶生意。

鹤山市博物馆还原凉茶铺场景。

王泽邦的凉茶铺开设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他们所卖凉茶叫“王老吉凉茶”。因价廉而有效,对祛除广东人湿热之症有奇效,深受欢迎。王老吉凉茶的配方主要由10味中草药组成,以岗梅、淡竹叶、五指柑清心火、解热毒,以山芝麻、布楂叶、金沙藤、金樱根、木蝴蝶利湿通淋,除肠胃之火,以金钱草、火炭母冰血去淤,疏肝和胃。

鹤山市博物馆还原凉茶铺场景。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由于操劳过度,水土不服,导致身体不适,咽痛咳嗽。随从人员请来名医诊治,服药后仍不见好转。后来经人介绍找到王老吉凉茶。林则徐服用后药到病除。又见随行士兵多也水土不服,服用王老吉凉茶后皆有好转。林则徐十分高兴,遂赠葫芦状大铜壶以表谢意,壶身刻着“王老吉”三个金字,王泽邦用其装凉茶摆在店中售卖,从此名声大振,被称为“岭南药侠”。

林则徐赠金字铜壶图。来源《广药故事》

广东人喜饮凉茶,尤其在夏日暑天,一杯凉茶入口,顿时生津止渴、清凉舒坦。凉茶铺附近的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以及来往客商,但凡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口舌臭苦时,喝上一碗凉茶均能药到病除。王老吉由此声名远播,凉茶铺更是经常门庭若市。

一碗甘甘苦苦的"王老吉"凉茶,消暑解困、除湿清热,专治湿热积滞、口干尿赤、喉痛发烧、四时感冒,被称为"广东凉茶王"。

老老实实王老吉,清热解暑祛暑湿。来源《广药故事》

许多人家平日都会不时叮嘱孩子到街上凉茶档饮碗"王老吉"消消热滞,或者买一些凉茶包放在家中保平安,甚至有些华侨回乡探亲,也要买些"王老吉"带出国,让久居海外的亲友头痛发热时尝尝“王老吉”的功效。

一些远道闻名而来的病人,要求将王老吉制成方便携带的成药,王老吉便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纸包装的王老吉凉茶出售,这就是最早的王老吉药厂。王老吉由此享誉海内外。

吉叔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贵成、次子贵祥、幼子贵发。当吉叔年事渐长之时,凉茶铺的业务就交由王老吉第二代的三个儿子共同管理。1883年吉叔去世,享寿70。

王泽邦辞世后,王家第三代分家,其中王恒裕迁往香港发展,王恒辉、王瑞恒兄弟留在广东经营王老吉远恒济。1911年,广州王老吉远恒济以葫芦招牌为记在中华民国政府获准注册。1935年,广州王老吉远恒济王远珍即王泽邦第四代孙以王老吉榄线葫芦图案在广东省进行商标注册。1936年王远珍再注册了“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商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王老吉水碗凉茶点档遍布广东城乡,家喻户晓。

采写:南都记者罗忠明

资料提供:鹤山市博物馆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流量大亨

流量大亨

3
2024-06-24 12:03

饮料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