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把跨年晚会玩出了新花样,用标签来让大家猜演出嘉宾的方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这种模糊不清的营销手法一下子就点燃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大家都在猜测这些标签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大牌明星。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28个标签里面居然有那么多描述美貌的词,什么四千年美男啊,第一美女啊,建模脸啊,这些标签让人觉得今年的跨年晚会怕不是要变成一场选美大赛。
这种标签化的宣传方式其实挺聪明的,它让每个观众都能参与进来,联系自己喜欢的明星去猜测,这种互动性比直接公布阵容要高明得多。
现在的娱乐圈确实很依赖标签岵行走的CD本来是林俊杰的专属,现在却被用来形容毛不易,这种标签的泛化使用其实也挺有意思。
张艺兴作为全能制作人,周传雄作为情歌教父,刘雨昕作为95后女歌手万人巡演第一人,这三个人的标签是最明确的,但是其他的标签就真的很让人头疼了。
每个标签背后似乎都藏着好几个可能的人选,比如那个初代男团全能ACE,网友猜是檀健次,但是按理说应该是吴奇隆才对。
这种模糊的标签描述其实也挺能反映现在娱乐圈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明星的人设都是可以互换的,没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色。
这种标签营销虽然吸引眼球,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观众的期待值被拉得太高,万一最后公布的阵容不够惊艳,那失望感可能会更强。
现在的综艺节目都在玩这种吊胃口的把戏,但是东方卫视算是玩得最溜的,每年都用这招,效果一直都不错。
但是这种营销方式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晚会越来越依赖明星效应,而不是节目本身的质量。
节目组说还有一个特别惊喜嘉宾,这个人应该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咖,不然不会特意单独提出来说。
这种悬念设置其实也挺高明的,就算其他明星都被猜出来了,这个特别嘉宾还能保持神秘感,继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现在的跨年晚会竞争太激烈了,各个卫视都在抢明星资源,这种情况下能请到一个特别的大咖确实不容易。
现在四大卫视的跨年晚会都在同一天举办,优质的明星资源被分散到了各个平台,这其实挺可惜的。
以前的跨年晚会都是全家人一起看一个台的节目,现在反而要在几个频道之间来回切换,这种观看体验其实并不是特别好。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竞争也促使各个卫视必须推出更有特色的节目,不能只依靠明星效应。
这种标签营销模式估计以后会被更多节目效仿,因为它确实能调动起观众的参与热情,创造话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