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为何能终结270年的胡人统治?就是换董事长了

青史如烟啊 2025-02-13 16:39:39

与其说是杨坚终结了北周这个公司,倒不如说公司换董事长了而已,结构还是没怎么变的,和民族关系真的不大。三方之乱的时候帮杨坚的鲜卑人可不少,宇文忻、贺娄子干、于义、达奚长儒、破六韩裒、侯莫陈杲、长孙平、窦炽、元谐、宇文述、豆卢勣、元亨、李询、于翼

北魏的汉化绝对比后世的金朝满清要成功的多。隋唐之后,鲜卑贵族后裔们也成功的转型成了世家大族,于氏,元氏,贺氏,窦氏,豆卢氏,尉迟氏,源氏,宇文氏,长孙氏,陆氏,苏氏,段氏等等一直作为世家大族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鲜卑这个民族已经逐渐消失了,他们也不再是鲜卑了。随着唐朝后期世家的慢慢消亡,这些曾经的鲜卑后裔也逐渐销声匿迹。

而杨坚篡位,鲜卑人里有帮助他的,比如元胄,没有他,杨坚早被五王杀了,元胄可是北魏宗室。汉人也有忠于北周想杀了杨坚的。比如李虎的四儿子李璋,不过被杨坚反杀。「永安王孝基,高祖从父弟也。父璋,周梁州刺史,与赵王祐谋杀隋文帝,事泄被诛,高祖即位,追封毕王。」。甚至杨坚的亲弟弟都反对杨坚想除掉他。「高祖作相, 迁大将军。寻拜大宗伯,典修礼律。进位上柱国、邵国公。瓚见高祖执政,群情未一,恐为家祸,阴有图高祖之计,高祖每优容之。」

汉人世家的核心根基是经学文化,其他的吃喝拉撒都是虚幻可变的外象,但是不管你是什么胡一旦开始接触汉人的经学思想就会被动的开始同化进程,现在中国的很多外国人在国内显得很突兀就是因为他们不治汉人经典学,在思想上还是个彻头彻尾的蛮夷外国人,至于胡化西化这些,古人自古以来就在吸收外国那些有优点的事物,远的有胡服骑射,后面有胡椅胡床之类的,这些外在的东西变来变去根本不是个事

其实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两个时期,尽管这两个时期在时间上延续,但性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十六国时期胡汉矛盾尖锐,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仇杀与融合,以及北魏历代皇帝的汉化推动,胡汉之间已经是深度融合,难分彼此了。再加上北朝深化改革,励精图治,南朝却内斗倾轧,日益腐朽,天命正统就从南朝转移到北朝了

而胡汉矛盾,应当属于族群矛盾,而不是文化矛盾,当时的胡人不是外来的,而是本土胡人,全都在汉朝生活数百年了,所以不仅都是汉人姓氏,说的语言也都是汉语了,根本不会自己原本的语言。居住地甚至都不在边疆,石勒为代表的羯人,是以山西的羯山命名的,距离洛阳都没得多远了。慕容鲜卑更是出口成章,与当世大儒侃侃而谈却不落下风。

就这么说吧,匈奴这个传统意义上的胡人,早在五胡十六国初期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了,匈奴建立的汉赵是最早被灭的那一批胡人政权,再之后,胡人的政权血统也在不断的迭代,羌族 羯族和各种北方游牧民族,还有没法南下的汉人开始融合杂交,这个过程持续了200多年,这已经是非常久的时间了,等时间走到北周末期,就连南陈这个自认的汉人正统,也不再认为北周是胡人政权了,这样说你就能理解了吧

我个人认为这与经济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与其说是接受汉化不如说是接受这种进一步的政治模式,受限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导致其文明发展进程非常缓慢,在耕种技术没发明前华夏文明也处于渔猎部落的状态

但黄河流域平原环境加速了部落间的交流和扩张,从小型部落逐渐合并扩张成更大的团体,进而需要更复杂的管理模式来统合这一庞大的团体,从而诞生了政治制度无论是鲜卑还是狄戎,一旦其脱离渔猎部落的模式,就会很快的接受这种模式,毕竟本来就是其更高一级的状态,与其说是积极接受汉化不如说是积极接受这种已经成熟的政治模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与这个模式相冲突的只有元,因为蒙古是正儿八经的游牧,本身生存环境完全不适合农耕文明这一套制度,其自身也有一套完整的适合自身的政治模式,所以元朝统治者出现了奇怪的身份认知障碍,一方面作为蒙古的大汗,另一方面也是大元的皇帝,导致其在包括统治模式和继承人选择方面十分混乱

1 阅读:83

评论列表

曾鹏

曾鹏

2
2025-02-14 12:23

文帝时期只能说是相互妥协而已,文帝自己没称帝以前也没有换回杨姓,婆娘独孤又还是胡人,朝中军事贵族也有大量的胡人。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