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恩来含泪答应:不烧,不烧

红史 2022-11-14 09:24:30

1956年4月,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上百位革命前辈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毫不犹豫签下自己的名字,此后很多国家领袖、爱国民主人士身后都实行火葬,精神长存世间。

但也有人是例外的,譬如深受万民敬仰的领袖毛主席、邓小平特批的许世友,以及恳求周总理不火葬的革命元勋、妇女领袖、共产党人老战友何香凝。

图|毛主席、朱德、邓小平与何香凝握手

丈夫身死,她坚定革命

何香凝重病在床时,周总理去医院看望她,她充满恳切地提出: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遗体运到南京和廖仲恺合葬。

廖仲恺是何香凝的丈夫,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危亡之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与孙中山先生结为挚友,为民主革命、救国救民而奋战。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前往惠州会馆开会,廖仲恺、同车而来的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陈秋霖、何香凝三人先后走上会馆门前的石阶,当廖仲恺走到三级台阶时,“砰砰”枪响,廖仲恺身中3弹,为革命壮烈牺牲。

看着丈夫血迹斑斑的遗体,何香凝放声大哭,从此她的丈夫、她的好战友都离她远去,而她一定要带着丈夫的遗志活下去。

廖仲恺生前说过:“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为了革命,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革命尚未胜利,何香凝下定决心,要决心在革命道路上走下去,她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图|何香凝廖仲恺一家

蒋介石不是她的希望。

1926年蒋介石一手制造出“中山舰事件,逮捕共产党李之龙,包围苏联领事馆,何香凝知道这件事后,不顾个人安危,冒险通过岗哨见到蒋介石,她斥骂蒋介石:“总理死后,骨尚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以怨报德,违背了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将何以对孙先生?”

1927年,蒋介石更是公然背信弃义,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许多革命志士都在这场空前浩劫中失去性命,何香凝对蒋介石的恶劣行为十分气愤,她当中发表演说,号召广大革命党员打倒这些“反革命派”。

这一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邀请何香凝来做他们的证婚人,何香凝不仅拒绝了邀约,更没有出席他们的婚礼。

相比起道貌岸然、野心膨胀的蒋介石,何香凝更信赖共产党人,当初廖仲恺先生牺牲后,蒋介石一边故作关心,向她承诺“我定竭尽全力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严惩凶手”,一边惺惺作态,最后只是将凶手驱赶出广州,草草了事。

共产党领袖周恩来第一时间去医院看她,并冒着生命危险,尽全力抓捕凶手,只可惜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都没能与周恩来好好合作,他不仅直接改掉商议好的戒严时间,还不通知周恩来。

图|孙中山与廖仲恺

何香凝对国民党蒋介石不满、失望、气氛,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下,她想尽办法、挺身而出保护共产党人,帮助很多身陷危险的共产党脱离虎口。不仅如此,她还支持一双儿女廖承志、廖梦醒加入共产党的队伍。

廖承志后来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外联部副部长、外交部顾问;廖梦醒建国后也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等要职。廖家儿女先后为祖国事业做出贡献。

1928年底,何香凝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

她开始写书作画,与艺术家朋友们寄情山水,之后更是忍痛含悲出国,游历各地,过着读书作画的清苦生活。不过当日军侵袭的消息传来,何香凝还是义无反顾投入战斗。

图|何香凝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军海陆军分三路,悍然偷袭驻守在上海闸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部队,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何香凝听到淞沪抗战的消息,立即发挥妇女领袖的作用,她迅速组织妇女救伤、慰劳,何香凝在自己的寓所设立办事处,向社会各界募捐食物用品,以支援前线将士。当得知前线战士身着单衣作战,衣服难以避寒时,她立即发起捐制棉衣的运动,在后方,何香凝做了许多的工作。

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伤亡很大,何香凝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去,向蒋介石当面求援,与她同行的还有蒋光鼐、陈铭枢等人。

蒋介石设宴招待了他们,但是对派兵援助之事却绝口不提,饭桌上只是一个劲地往何香凝盘中夹菜,嘴里说着“请!请!请!”有多少战士为保家卫国失去生命,蒋介石却在这里推诿,何香凝很生气,当场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要与蒋介石绝交。

5月5日,蒋介石政府与日军签订《上海停战协定》,战争一连打了几个月,成千上万的将士在这场战争中牺牲,战后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何香凝出席致辞,凭吊烈士遗像时她泪如雨下,一如当初丈夫牺牲时悲痛。

图|蒋介石

淞沪抗战结束后,何香凝投入到善后工作中,同时她也没有放弃抗战救国的努力,一直为团结抗战、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她的反蒋抗日主张受到共产党领袖的支持,1937年6月毛主席亲自给她写信:

“香凝先生……今日之事, 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59岁的何香凝不顾年事已高,依旧热情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在自己的寓所,她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她号召大家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迁居香港,仍然没有放弃努力,她呼吁广大爱国人士、海外华侨支援抗战,从她手上有源源不断的战备物资被送往前线,送到拼死杀敌的将士们手中。

抗战胜利,何香凝又积极组织国民党的民主力量,从事反蒋活动。她继承丈夫廖仲恺的未竟事业,为革命事业倾尽心血。所以当新中国即将成立,共产党领袖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老人。

图|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的合影

建国后与共产党领袖深情厚谊

1949年4月,已过古稀之年的何香凝一路北上来到北京,周恩来、邓颖超、朱德等老朋友都来迎接她,孙中山先生、廖仲恺先生所期盼的“胜利”她终于盼到了,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老友,何香凝内心激动,高兴得不禁热泪盈眶。

她作为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建国后,她不仅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还与国家领袖毛主席、周总理有着十分深切的交往。

到了和平年代,她喜爱画画的兴趣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1955年,何香凝送给毛主席一幅画,是她亲自作画的一只立虎。这不是她第一次送给毛主席东西了,早在1937年,她的儿子廖承志平安到达延安时,周恩来曾托人告诉何香凝这一消息,让她放心。

何香凝感谢共产党人,特意托人给毛主席捎去一套狼毫湖笔、一本她的《画集》、一本廖仲恺的《双清词草》,毛主席百忙中特给她回信,感谢她的诚挚相赠。

如今再次收到何香凝的礼物,毛主席心花怒放,何香凝笔下的老虎威猛高大,很有气壮山河、吞吐天地的精气神,毛主席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意境,它象征着祖国军民敢作敢为、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意志。

他特意嘱咐李银桥把这幅画放在东屋,时常欣赏。何香凝作画多年,总是以画作表达真心,周总理还罕见地为她的画作破了一次例。

图|毛主席与何香凝

1951年,当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战时,何香凝提笔为志愿军做了一幅画,她为其命名《喜鹊牡丹图》。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喜鹊是代表喜悦、吉祥的,这幅画也代表着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胜信念,以及对战士们的崇敬之心。

何香凝画好这幅画后,邀请周总理题词。但众所周知,周总理向来不在别人的画作上题字,这是他几十年来秉承的习惯。在何香凝老人面前,周总理破例了, 且是“唯一一次破例”。

周总理在何香凝的画作上提笔写下“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与画作名字融为一体,这是他对英雄的敬意,也是对何香凝的敬意。

图|周恩来与何香凝

周总理很关心何香凝,1958年何香凝80岁大寿,他与夫人邓颖超亲自登门为何香凝祝寿,在场的还有陈毅等许多老朋友。

众人兴致高昂,邓颖超还很难得唱了一首红歌,早在二三十年代,邓颖超与何香凝就有了交往,她们都是伟大的妇女领袖,1926年正是在邓颖超、蔡畅的帮助下,何香凝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内成功创办妇女运动讲习所,培养妇女运动骨干,她是所长,邓颖超就是教员,她们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

历经几十年后,她们还能聚在一起,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引吭高歌,这是怎样深刻的感触。陈毅被大家高兴的气氛带动,高唱起《马赛曲》,在何香凝老人的寿宴现场,气氛其乐融融。

临走前,何香凝交待服务员,给邓颖超多带了一些点心,虽然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俩没有孩子,但西花厅里常有许多烈士遗孤,这都是他们的孩子。

图|何香凝与家人

1961年的百老庆寿大会上,周总理与何香凝再次相聚到一起,所谓“百老庆寿大会”,就是邀请百位70多岁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相聚到一起。

83岁高龄的何香凝老人腿脚已经很不方便了,但是作为民革中央主席的她还是拄着手杖,在众人的搀扶下,坚持来参加这场友好的聚会。

周总理准时来到政协礼堂,他一眼看见熟悉的何香凝老人,朝着老人的方向走去,何香凝也看见周总理走过来,着急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迎接,结果由于动作不便,手杖不慎掉落在地上。

周总理走到老人面前,弯下腰来为她捡起手杖,满面笑容地与他握手,向她问好祝寿。当天的聚会上,百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长辈们举杯同庆,气氛十分热烈。尽管大家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精气神依旧很好。

周总理举起杯来与老人们约定:“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年龄平均八十岁,加起来就有‘八千岁’,人生望百……,20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集体祝寿,大家要真正地高呼‘万岁’了。”这当然也是他与何香凝的约定。

图|何香凝

临终恳求周总理:不要烧

这个约定,没能实现。

何香凝的晚年时光,周总理特意派人关注照料老人生活,他关心何香凝,也关心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这让何香凝十分感动。

1971年何香凝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她住在医院重病在床,周总理百忙中腾出时间去看她,他关切地说道:“老人家有什么要求,请告诉我。”何香凝这时耳朵已经很不好了,周总理几乎是喊着说的。

何香凝自知时日不多,她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向周总理说说出一句:“我不要烧”。

多年前,各位领导人带头倡议火葬,可何香凝不想火葬,她与丈夫廖仲恺生前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约定,如今廖仲恺逝世半个世纪了,她想把自己的遗体运到南京去,与她思念了半生的丈夫廖仲恺合葬。

何香凝说出这个心愿时,在场众人都有些吃惊,周总理本就是主张火葬的第一批倡导者,这么多年来,领导人逝世后都是实行火葬,他能否点头答应何香凝老人的心愿,大家都有些担心。

周总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回答她:“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听到这个满意的答复,何香凝躺在病床上,憔悴的病容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何香凝老人之于革命事业、之于建设事业的贡献毋庸置疑,她一生革命,周总理后来表示,她的要求应该被满足。

图|电视作品《海棠依旧》片段:周恩来看望何香凝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老人辞世。

1972年9月3日,何香凝的遗体入殓后先暂时停灵柩于中山公园中山堂内。

当年廖仲恺牺牲后,先是被安葬于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的左侧,后来才辗转被移送到南京。1935年国民党政府为廖仲恺举办公祭仪式,何香凝、廖梦醒等亲人、以及孙中山儿子孙科、蔡元培、张治中等人参加这场仪式。

何香凝早就做好打算,在建造廖仲恺墓时,她就提出要求:把廖仲恺墓建造成合葬墓的形式,她已经预先为自己留下安置棺椁的位置。

廖承志表示:“我父亲的棺木可以不动,把我母亲的棺木放在左侧即可; 关于石碑,先把原碑文拓下来,碑文清掉后重刻,我父母的名字我已写好,放大到一定的规格后重新雕刻。”

图|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抱者为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9月5日,何香凝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叶剑英、宋庆龄等人都来参加她的追悼会,毛主席身体也不好,专门送来花圈,这些同行一生的老朋友都来向她告别,为何香凝致悼词的是宋庆龄,她们两家人曾经关系要好,而且二人都是伟大的妇女领袖,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追悼会的第二天,9月6日,邓颖超、刘斐、朱蕴山以及廖梦醒、廖承志、经普椿等人专程护送她的灵柩到南京去,送别她最后一程的都是她最重要的亲朋好友。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在南京站迎接,并将何香凝墓一路护送到廖仲恺墓前面,何香凝廖仲恺安葬合墓仪式在众人见证下举行,碑文改成由廖承志亲笔写的“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他们长眠于中山陵园,与爱人相伴,也与多年挚友孙中山先生相伴。

图|何香凝与廖仲恺之墓

1983年,廖承志去为父母扫墓时,留下一句五言诗:“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信笔记心事,鲜花唁老亲。”

儿子思念父母,后人也缅怀先辈!

107 阅读:72298
评论列表
  • 2022-11-17 21:27

    像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 2022-11-27 15:32

    革命先烈,为国,为民,为党,用血肉铸就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 Arlon 42
    2022-11-27 23:26

    香凝先生千古!

  • WYWQ 35
    2022-12-03 00:38

    杨开慧,贺子珍,何香凝,邓颖超,宋庆龄巾帼不让须眉

    林枫 回复: 用户14xxx82
    宋庆龄,中山先生的伴侣,爱国,宋美龄,爱权,宋霭龄,爱钱
    用户14xxx82 回复:
    宋美龄
  • ben 24
    2022-12-02 11:19

    老一辈的人都很纯粹,有担当,成就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感恩

  • 2022-12-04 23:57

    其实火葬很费能源,土葬又太费土地且不卫生……但属于自然生态法则。法律应该适时进步,让普通人也能自由选择。如果能研发出更好的方式则更好。

  • 2022-12-03 19:26

    向何香凝先生致敬!

  • 2022-12-04 22:18

    向革命先驱致敬!

  • 2022-12-07 05:33

    以后要迁到公墓里去的,土地不够用了,少说几千几万一个位置吧。想合葬?怕不是还是要分开。看看那个辛追夫人。我都替她感到死不瞑目。

  • 2022-12-07 21:03

    致敬

  • 2022-12-09 22:38

    致敬先辈

  • 2022-12-04 08:44

    中国女模范,巾帼英雄,历史永存!

  • 2022-12-03 10:59

    爱国志士[点赞]致敬。

  • 2022-12-04 13:38

    为国为民

  • 2022-12-07 20:14

    向伟大的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 2022-12-09 07:20

    辈分太高,贡献太大

  • 2022-12-08 19:05

    何先生巾帼不让须眉。[点赞]

  • 2022-12-13 09:38

    坚毅的老一辈为国为民的革命者

红史

简介:深耕中国近代历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