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寻亲记(1):45年前的写信人“张永”找到了

封面新闻 2024-07-08 14:12:36

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周洪攀崔瑶受访者供图

7月7日下午,从武汉飞到成都的张永,快步走出天府国际机场。此行,他是回家“探亲”。与以往回四川探亲不同的是,这次要探望的“亲人”,是一位名叫范良的老兵。

45年前,范良收到了张永写给他和战友的慰问信。那时,范良身在前线战场,张永在四川绵阳梓潼上小学。

45年前的缘分得以赓续,要从5月10日举办的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说起。宣讲赛场上,年过七旬的成都武侯区军休干部范良,揣着战场上带回来的慰问信,讲述了他想找到这些写信“亲人”的故事。

范良留存的“慰问信”共9封,寄信人有“成都铁中高二七班的戎晋蓉”“梓潼县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张永”……45年过去,“慰问信”封皮上被战士鲜血浸润的痕迹,依稀可见。

今年3月起,范良曾尝试“寻亲”,均以无果告终。如今,在封面新闻记者的协助下,9位写信人之一“四年级三班张永”被找到。

这背后,又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

战场到赛场

老兵揣着“慰问信”找“亲人”

再把时针拨回今年3月,范良与老伴邓美兰回河南与同学聚会。老同学赵义勇给范良发来微信:“我在沈丘县一所中学当班主任时,全班76位同学都主动给前线写了慰问信,我写了六封。这些信,不知英雄们收到没有,有无存留下来?”

收到老同学的微信,范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让他想起45年前,自己帮牺牲战友整理遗体时的一幕:“542高地争夺战,是当年历时最久、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局部阵地攻防战。”范良说,这场战斗结束,他们负责为牺牲战友剪去身上血衣,解下胸前子弹带,给烈士换上军装。整理遗物时,与他同年入伍,26岁的148师442团5连副连长李哲禹(音),唯一遗物就是一封被鲜血浸染的“慰问信”。

参加完同学会回到成都,范良几经苦寻,终于找到了从成都253信箱子弟校等地寄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共9封。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慰问信字迹早已经模糊,但笔墨之中藏着的深情,依然温暖着这位七旬老兵的心。

范良找到的9封慰问信,7封来自成都,1封来自绵阳梓潼,还有1封来自南充。“这封是成都铁中高二七班的戎晋蓉写的……”“这封是梓潼县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张永所写……”

5月10日,在“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上,范良揣着这些信,以《寄写慰问信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把自己想找到“写信亲人”的故事作了讲述,现场掌声雷动。

时间跨度45年

写信的“亲人”能找到吗?

老兵范良提到这些“亲人”中,有一位来自绵阳梓潼。“人民解放军驻广西边防部队解放军叔叔收四川省梓潼县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张永寄。”范良提供的泛黄信封显示,这封信寄出时间为1979年3月12日。

带着老兵寻亲的愿望,5月11日和12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梓潼县公安局、教育和学校等部门、单位展开走访。

11日上午,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原梓潼县城关第二小学校(现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得知来意,校长宋绍军将记者带到党委书记郑富强办公室。

“梓潼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都过问过此事,但都杳无音信,要不名字不对,要不年限不对。”郑富强说,他可以帮忙联系退休老教师李明试试。

李明老师表示,1979年,他在城关二小读五年级,当时很少和低年级学生接触,加之时间太久远,他本人还真不认识这位“张永”。但他依稀记得,与他母亲同在托儿所工作的副园长有个儿子叫张永,或者叫张勇。他们两家人走动较少,副园长一家的情况,他知之甚少。

梓潼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民警根据相关信息做了查询。“目前有用信息只有‘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张永’。时间跨度很长,寻找如大海捞针。”梓潼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赵继坤说。最终,民警在户籍系统发现有两个名叫张永的人。

经联系,其中一人明确表示“没有在城关二小读过书”,另一个张永已外出打工,暂无法联系上。张永是否会改名?或者使用了“勇敢”的“勇”?随后,民警又使用张勇的名字进行查询,发现有40多个张勇。

“我们通过电话进行逐一核实,只有两位张勇曾在城关二小读过书。”赵继坤说,在核实过程中,因年代久远,这两位根本想不起当年是否写过慰问信。

“过去了40多年,张永是否会因考学、考公、参军等原因离开了梓潼?”

“亲人”找到了

姐弟俩都给前线写过信

“我刚得到一个信息,有一个叫张永的学生,1980年前后离开梓潼,现安家在武汉,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5月11日下午,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长宋绍军带来的消息,让范良又有了新的希望。

紧接着,文昌第二小学校昔日学长李明也带来类似线索。李明通过同学群、朋友圈,找到了学弟“张永”,这位“张永”上世纪80年代离开梓潼,如今身居武汉。

宋绍军向记者发来了这位“张永”的电话。5月11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张永的电话并添加了微信,将老兵范良发来的泛黄信封照片发给张永。“你看一下,这封信有没有记忆?”

根据老兵范良提供的信封邮戳显示,这封信是1979年3月12日前发出,这个学生必须是梓潼县城关第二小学读小学“四年级”,而且是“三班”,必须是“张永”。

张永则表示,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他没什么印象,不过笔迹挺像。当时,班上没有和他名字一样的同学。

“我出生于1969年6月,1976年上小学,1979年梓潼中学上初中。按此推断,因为没读三年级的缘故,1979年3月份,我当时正是小学四年级。”张永介绍,他的大姐也帮着回忆,当时姐弟俩都给前线参战战士写过慰问信。

张永说,1982年,他初中毕业继续在梓潼中学读高中(当时高中学制为两年)。1984年,张永考上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绵阳783厂设计二所工作。

为何前几次相关部门寻找“张永”无果?据张永介绍,1984年,他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将户口迁移走,工作后迁移至绵阳783厂。1997年离开该厂后,他的户口随着居住房迁移。

1997年,张永离开绵阳,前往深圳、武汉等地工作。如今,他已享受提前退休生活。

今年7月7日,张永受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成果展演活动组委会邀请,踏上了回四川的飞机。

0 阅读:23

封面新闻

简介:封面新闻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