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春去夏来,秋迎冬雪,四季轮回,物候更新。
天地间的一草一木,悄悄地在逝去中孕育着新生,它们比人更加地敏感,和这天地更加地相和谐。
古人们的内心情感似乎比我们要敏感的多,不是因为他们太脆弱;
恰恰相反,古人的胸怀更加地宽广,能够胸怀天下,乃至可以关注到身外的如此之细微的事物。
读着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这首《月夜》就明白了: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春天的一个深夜,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欣赏着皎洁的月色。
发现北斗星和南斗星已经斗柄横斜,这说明气候在微微发生着变化。
今夜,只有诗人独独感受到春气和暖,仿佛还可以听到虫叫声,这声音穿透了绿色纱窗。
这首诗是抒写在春天的月夜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对周围的景物写得朦胧清新。
一二句写了夜深时诗人仰望辽阔的夜空,望见一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人间,月色洒满半边庭院。
斗转星移,也似乎在告诉着我们,时光的流转,意境深邃。
后两句写虫鸣声从绿纱窗透过来,从而感知到今夜洋溢着和暖的春天的气息。
这些都无不体现着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以及气候观察细致入微和敏感。
一个“偏知”和一个“新”字,更体现了诗人流露出对春天美好事物和生命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人生又何不是这样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在你不经意间有了新的事物,同时也告别着旧的事物。
在我们的生命里,总有许许多多的不期而遇,我们无法预知。
但是我们可以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猎着真正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瞬间。
你的世界是心象的呈现,只要用心感受,点滴遇见都能成为一首动人的诗,在生命的某个角落里绽放着她应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