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王菲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天籁之音婉转悠扬。
她深情演唱《世界赠予我的》时,唱到最后一句“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情绪波动明显,眼眶泛红。
演唱结束,王菲双手合十,慢慢鞠了一躬,那一刻,舞台上的仙气不再被人关注,大家更想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个团圆佳节,对王菲来说却格外孤单。
用歌手黑妮的话说,王菲现在几乎成了孤儿,在这个世界上,跟她血脉相连的人只剩下两个女儿了。
曾经,王菲也有过一个幸福的家庭。
母亲是文工团的女高音歌手,嗓音清脆悦耳;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看起来温文尔雅。
哥哥王弋比她大两岁,长相出众,才华横溢,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哥哥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考试拿第二都会让他难受不已,熬夜反思自己的问题。
小时候的王菲无忧无虑,父母和哥哥总是尽可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像家里的掌上明珠。
父母上班时,她就和哥哥在家玩各种有趣的游戏,还一起去附近的防空洞探险。
时间久了,王菲对哥哥的依赖感超过了父母,因为父母聚少离多,让她觉得有哥哥在比有父母在还好。
哥哥脾气好,心思单纯,一直是个低调的人,感情上也没有与异性有过牵扯。
然而,这个家庭除了光鲜亮丽的一面,也藏着不少心酸。
1998年,王菲筹备演唱会期间,母亲被查出癌症。
为了不影响女儿的演唱会,母亲从病重住院到去世都没有告诉王菲。
直到演唱会结束,王菲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巨大的悲痛让她不知所措。
29岁的她,一下子成了没妈的孩子,那一瞬间也是天后最令人动容的一面。
时隔二十年,王菲再次经历伤痛,哥哥王弋因病去世,50岁出头就离开了人世。
哥哥的离世再次让她陷入悲痛之中。
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她忍痛隐瞒,但父亲最终还是察觉到了,并在2023年也离世了。
前前后后送走了三个亲人,王菲一下子成了孤儿,以往照片中的幸福再也找不到了。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王菲双手合十的动作或许就是在缅怀爸爸妈妈还有哥哥,眼神里带着祈愿,通过艺术与那些已经疏离或永远离开的人对话。
1987年,王菲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放弃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跟随父亲移居香港。
初到香港的日子并不容易,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压力接踵而至。
在香港,她师从著名声乐老师戴思聪,开始了系统的音乐训练。
天赋和努力很快得到认可,1989年推出首张专辑《王靖雯》,虽然反响平平,但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2年,《容易受伤的女人》让她一炮而红,不仅获得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十大金曲奖,更奠定了她在乐坛的地位。
在乐坛黄金年代,王菲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更具挑战性的道路,开始尝试创作,将个人理解融入作品,坚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
音乐之路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历史,从抒情流行到另类摇滚、电子音乐,始终探索音乐的可能性。
1994年的《天空》专辑大胆尝试新元素,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深度。
与张亚东、林夕等音乐人的合作为她的音乐注入新活力,创造出全新的音乐美学。
《浮躁》《寓言》等专辑成为华语乐坛里程碑式作品。
王菲的音乐创新不仅体现在曲风变化上,更在于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歌声中有东方空灵禅意,又有西方现代感,这种融合使她的音乐具有跨越文化界限的魅力。
在音乐之外,王菲的生活方式同样引人注目。
她从不刻意逢迎媒体,也不在乎他人目光,这般特立独行在娱乐圈尤为难能可贵。
感情生活与育儿方式彰显超然态度。
王菲打破了人们对天后的固有印象,不靠绯闻炒作,不刻意维持形象,而是以音乐和实力说话。
这种态度在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娱乐圈中显得尤为难得。
作为一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她同样经历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情感煎熬。
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你一个光环的同时,也让你承受与常人无异的悲欢离合。
王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站在聚光灯下,她依然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祈愿,都让她更加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心中。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
王菲的经历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多关注身边老人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毕竟,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当亲人离去时,那份孤独和无助是难以言表的。
希望王菲能够在音乐中找到慰藉,也希望所有经历过类似痛苦的人都能坚强面对生活,勇敢前行。
小草
不是孤儿,是孤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