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福州莲花峰发现福建最早帝陵!墓中陶俑,全国罕见!大小仅次于秦兵马俑!出土孔雀蓝釉陶瓶登上国家宝藏!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8-01 17:32:57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部的边缘,莲花峰区域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承载着闽国王室厚重的历史记忆。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却也是五代时期闽国王族成员们最终归宿的静谧之地。

1965年的那个初春,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团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踏入了福州市北郊新店公社战坂村的莲花峰深处,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篇章——五代十国闽国时期,第三任君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夫人的陵墓得以重见天日。

前室封门上的盗洞。盗洞宽70、高60厘米。

刘华,这位雅号德秀的女子,其出身之显赫,身份之尊贵,在古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南汉国南平王刘隐的幼女,她自幼便享受着公主般的尊荣与教养,早年更是被册封为清远公主,其命运注定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公元917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刘华,以二十二岁的妙龄,嫁给了闽国王子王延钧,从此成为了闽国王室的一员,两人的结合不仅是政治联姻的典范,更是成就了一段帝王家的佳话。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了变数。闽国王权的更迭为刘华与王延钧的婚姻生活增添了诸多波折。公元925年,王审知长子王延翰接掌王位,但这一局面并未持续太久。一年后,王延钧凭借武力成功夺权,登基为闽王,开启了闽国新的历史篇章。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刘华并未能亲眼见证夫君的辉煌时刻,她于公元930年不幸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哀思。

直至王延钧于公元933年称帝,这段往事才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显现出其悲壮的色彩。刘华虽已逝去多年,但她与王延钧之间的深情厚谊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从考古现场的细致勘探中,学者们发现了更多关于这座陵墓的秘密。他们推测,刘华墓或许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安息之所,而是一座象征着夫妻情深的合葬王陵。王延钧与刘华,这对曾经共历风雨的夫妻,最终得以在此共眠,共同见证了闽国从王权到帝制的沧桑变迁。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鉴于闽国前两代君主王审知、王延翰均未实现称帝之梦,刘华墓的存在便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福建地区可追溯的最早帝陵遗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

陶俑是刘华墓现存随葬品最多的一类,能知其全形的计出土48件

刘华墓尽管经历了多次盗扰,贵重金属随葬品尽失,但依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尤其是那批精美的陶俑,成为了研究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批陶俑的多样性令人瞩目,不仅有代表现实生活中男女形象的男女俑,还有反映当时宗教信仰或神话传说的鬼神俑和人首兽身俑,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想象力。它们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精湛,从拱立执物的姿态到细腻的面部表情,都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尤其是陶俑的彩绘,虽然历经岁月侵蚀大部分已脱落,但依旧能够想象到出土时它们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景象。

这些陶俑具有闽地特色 ,又承袭了盛唐遗风。大的高达103厘米,小的也有47厘米以上,各司其职在墓中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陶俑的规格和性别分布也透露出一定的社会信息。大型俑全为女俑,或许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特殊性,或是墓葬主人对女性形象的偏爱。而中型俑全为男俑,则可能与当时的性别角色分工或墓葬礼仪有关。小型俑的多样性则进一步丰富了墓葬的陪葬内容,展现了墓主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多元的文化追求。

确实,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陶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巨大的尺寸与栩栩如生的形象,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福州这座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时,不禁会被它们同样引人注目的特点所吸引——那就是它们罕见的大型尺寸。

与全国其他地区普遍出土的小型陶俑相比,福州墓葬中的这批大型陶俑无疑是一个异数。这些陶俑不仅个头高大,远超一般陶俑的数厘米至二十厘米范围,更在制作工艺上展现了高超的水准,无论是细节刻画还是整体造型,都透露出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威严。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陶俑艺术的宝库,更为我们研究古代墓葬文化、雕塑艺术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批大型陶俑的罕见之处,不仅在于其尺寸之大,更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权势与地位的象征,也可能是当时社会风尚与审美观念的体现。通过对这些陶俑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此外,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头、身分别捏塑制成粗坯再组装黏合,这种分体制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使得陶俑的姿态更加生动自然。细雕和彩绘的加入更是将陶俑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三件瓶子,均为小口、长鼓腹、小底,状如竖立的橄榄。其口径和底径均为10余厘米,腹部却有40余厘米,高度近80厘米。瓶子表面施一种间于蓝、绿色之间的釉色,釉层较厚,学界将此种釉色习称为“孔雀蓝釉”或“孔雀绿釉”。

在刘华墓的考古发现中,位于墓葬前室的三件孔雀绿釉陶瓶以其独特的器形、繁复的纹饰以及璀璨的釉色,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这些陶瓶不仅造型高大,采用敛口、广腹、小底的经典设计,更在全身覆盖了层层厚实的孔雀绿釉,釉层光润如镜,展现出非凡的工艺水平。瓶内则呈现出青灰色的釉面,与橙红色的胎体形成鲜明对比,胎质虽略显疏松,却更添古朴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孔雀蓝釉陶瓶在形制、胎质及纹饰上,与在伊朗、伊拉克等古代波斯地区发现的同类器物高度相似,且均符合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期间伊斯兰式釉陶的典型特征。这一发现强烈暗示了这些陶瓶的产地极有可能是古代波斯,一个以精湛制陶技艺闻名遐迩的地区。

关于这些陶瓶的用途,考古现场的分析与专家的推测不谋而合,它们很可能被用作“长明灯”的盛油器皿,象征着为逝者照亮通往彼岸世界的道路。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珍贵的陶瓶,闽国的工匠们精心设计了三件石雕覆莲座,这些座子均为扁圆形,中央开有圆孔以便与陶瓶底部紧密贴合,边缘则雕刻着精美的覆莲瓣纹,并施以红、绿、黑等鲜艳色彩,使得整个器座既庄重又不失华丽,显然是专为这三件孔雀绿釉陶瓶量身定制的。

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陶 陶器

通高74.5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福建博物院 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刘华墓出土的文物“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首次登上《国家宝藏》系列节目。当年“孔雀蓝釉陶瓶”也入选了《丝绸之路文物》系列邮票选题,填补了福建邮票选题中福建本地文博单位馆藏文物的空白。如今三件孔雀蓝釉瓶一件在国家博物馆,一件在福建博物院,另一件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前去参观。

0 阅读:2

汉武帝的夜光杯

简介:初从文,后挖土,现写文章!所有文章都来源于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