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0只蟾蜍“跳”进六盘山

7月8日,7200只蟾蜍陆续跳进隆德县打食沟水库。这是15名非法捕捞、收购者的第二次公益生态修复增殖放流。第一次增殖放流,“赔偿人”试图用蝌蚪替代蟾蜍蒙混过关,被固原市相关部门识破并制止。本次是第二次放生,“赔偿人”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多放生300只。

2023年,靳某某等13人在甘肃、固原等地捕捉大量蟾蜍后,以每千克140元至160元的价格卖给隆德县的王某甲、王某乙父子。去年3月22日,靳某某与王某甲、王某乙交易时,被隆德县公安局森林派出所现场抓获。经公安机关核实,15人共捕获蟾蜍6920只。

中华蟾蜍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六盘山地区生态系统本就薄弱,大面积捕捞势必导致生态失衡。

去年8月29日,泾源县检察院经公告确认无适格主体提起诉讼后,决定对靳某某、王某甲等15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根据相关规定,6920只蟾蜍最低的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近70万元。王某甲等13名捕捞者均为隆德县及周边地区农民,赔偿能力有限,泾源县检察院、法院等四部门研究决定,采用放生6920只蟾蜍的公益生态修复增殖放流方式代替生态修复补偿款70万元。

7月5日,王某甲请求执行放生,但执法人员发现蟾蜍多数“变”成了蝌蚪,泾源县法院、检察院立即叫停其放生行为。“每只蟾蜍比蝌蚪贵1.5元,我们想用蝌蚪蒙混过关。”王某甲低头认错。

7月8日,王某甲等人又从甘肃省静宁县购买了蟾蜍,经相关部门检查确认这批蟾蜍种群类别、质量和来源合法,泾源县法院、检察院及隆德县森林派出所同意二次放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王某甲等人多购买了300只。

2022年以来,泾源县相关部门强化方式创新,依法依理根据案件不同情况确定赔偿方案。对能够通过原地生态修复、或者替代修复的,如赔偿当事人选择自行修复,明确在监督单位监督下完成生态环境修复,这才出现了“赔偿人”变“放蟾人”,7200只蟾蜍“跳”进六盘山的一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