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药品集采是一项备受瞩目的政策举措。它旨在降低医保和老百姓的负担,这一初衷无疑是积极且美好的。然而,就像任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面临挑战一样,药品集采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过分压价是否会影响药品质量。

近期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们提交的提案,再次将药品集采推上风头浪尖。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主任提到的那些现象,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绝非个例。这些来自医院和医生一线的反馈,就像一个个警示灯,在提醒我们关注药品集采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广大网友也曾有类似反映,这说明这一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只是之前未得到足够重视。

从逻辑上来看,目前这种药效不佳的情况是有迹可循的。当医保集采药品把价格压得过低时,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被推倒。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进口药,它们几乎全部退出市场。原研药也未能幸免,由于其成本较高,被成本较低的仿制药“挤占”。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我们日常购物一样,“一分钱一分货”。药企也是企业,需要盈利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如果过分压价,药企的利润就会大幅下降。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药品集采中,部分药品的价格降幅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某些常用药价格降幅超过了50%。在这种情况下,药企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很可能会选择降低成本。而成本一旦降低,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等环节就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药品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医保局压价的行为。医保局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一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在压价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要让药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就像给马儿吃草,这样马儿才能跑得好。只有这样,药企才不会为了获取利润而通过降低成本这种损害药品质量的方式来运作。
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药品集采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能仅仅只关注价格,还要综合考虑药品的质量、疗效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药品采购经验,设置质量权重系数,在保证价格合理下降的同时,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同时,加强对药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让药企在合理利润和高质量生产之间找到平衡。
总之,药品集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追求降低医保和患者负担的道路上,不能忽视药品质量这个关键因素。只有找到压价与质量之间的平衡之道,才能让药品集采政策真正造福于民,让老百姓用上既便宜又有效的好药。
孑故我孓
市场价的30%才能入围集采,然后最低报价者中标。
用户91xxx66
质疑是对的,但从价格低去推断质量不合格,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居心不良[抠鼻]
陆初雪
[静静吃瓜] 影响质量。是怎么通过质检[doge] 是故意使用劣质药品。还是不小心的?[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zyr17
原料应该没有问题,所以检测成分也不会有大问题。但搞过生产管理的都应该猜到是工艺控制和质量检验的问题,举个例子你在制药车间工作,质检判定今天批次质量可能有问题,换以前利润高的时候毫不犹豫就报废或返工了;现在嘛,已经亏了你还想亏得更多一点吗?这个月绩效要不要了?抬抬手就放过去了,一旦形成惯性同样牌子的药物质量会下降得很快。骨子里还是集采低价导致的亏本生产的问题。这是产品检验和生产过程检验环节,原料入厂质检也是同样道理…化工生产中,同一个车间用一批原料生产出来的优等品和残次品,成分检测可能基本一致,但效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路易
看了一些入集采药的谈判视频,毫无技巧,完全就是以势压人,降价再降价。你不能说不好,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