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缺气被碾压的情况时有发生,常见于一些没有胎压监测的车型上,且驾驶员的经验不够丰富,轮胎一点气没有了也不能及时察觉到。轮胎气压为零了后继续行驶,将对轮胎造成巨大伤害,哪怕是一条新轮胎,只要零胎压行驶两公里,即使外表看起来依然很新,也能正常充上气,同样不可以继续使用,当然也不能进行修补维修,只能更换新轮胎。千万不要心疼钱,认为这是一条新轮胎而舍不得换掉,那样会有很大的安全风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这其中的原因,以期提高广大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轮胎的内部结构复杂且精细,包括胎面、帘布层、钢丝层以及气密层等多个部分。当轮胎缺气继续行驶时,受伤最大的是轮胎的侧面,也就是帘布层。缺气后原本由气压支撑的胎体结构会发生变化,胎侧因失去支撑而向下凹陷,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系数急剧上升,摩擦力也随之增加。这样随着轮胎转动与地面摩擦,就会产生大量的热,积聚在轮胎侧壁上。
另外还有一个发热的原因,就是轮胎因缺气而变形量过大所致。正常行驶中轮胎一直是处于变形恢复的过程,接触地面的轮胎处于变形状态,离开地面的轮胎恢复。由于缺气而形变量太大了,发热量也就很大。如同用手去弯折一根铁丝,小幅度慢速反复弯折,基本上感觉不到弯折处发热,铁丝也不容易被折断。而如果大幅度快速弯折,一会儿就会感觉到弯折处很热,甚至烫手,继续弯折铁丝就会断掉。
此外,由于轮胎缺气,汽车的重量全都压在了轮胎橡胶上,轮胎的胎侧会被轮毂和地面反复碾压。而轮毂边缘是比较薄的,类似于一把刀,随着轮胎转动时刻在切割轮胎,这对轮胎也是一个巨大伤害。这些恶劣状况加在一起,就会导致轮胎侧壁帘布层过度变形、过度受力而疲劳断裂,侧壁上的橡胶也会因高温而逐渐老化、硬化、失去弹性和韧性,一点一点脱落下来,导致轮胎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大幅下降。即使那些没有脱落的橡胶,其实也已经受到了伤害,强度已经大大下降。
所以,缺气碾压后的轮胎,即使表面看起来没有明显的伤口,其内部结构可能已经严重受损。继续使用这样的轮胎,极易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爆胎。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本身发热量就大,加上轮胎强度下降,爆胎概率升高。爆胎可能导致车辆失控,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实例证明,许多因轮胎气压不足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驾驶员认为“轮胎看起来没问题”的情况下。例如,有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现胎压报警,但出于侥幸心理,认为轮胎还能坚持一段距离,结果继续行驶了几十公里后,轮胎突然爆胎,车辆失控撞上护栏,造成重大损失。
那么,如果缺气后只行驶了几百米,怎么确定轮胎是否还能用呢?其实用肉眼观察就可以了,但要把轮胎从轮毂上拆下来,看轮胎内部。如果轮胎内部有脱落的橡胶颗粒,说明已经受了内伤,就不能用了。如果里面光滑很干净,没有脱落的橡胶颗粒,则说明没有受伤,可以继续使用。所以无论是扎胎了还是被人放气了,只要缺气行驶过,必须拆下轮胎来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继续用。轮胎作为汽车与地面接触的唯一媒介,其状态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每位驾驶员都应该重视轮胎的状态,及时维护,必要时及时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