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防治“林县样本”:六十余年发病率下降超50%

“上个世纪50年代,河南林县(现河南林州)有‘三不通’,即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是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60余年间,在三代医者的努力下,该地区食管癌的总体发病率由原来的112/10万下降到55/10万,死亡率由102/10万下降到40/10万。”7月17日,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分论坛上感慨,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藏着林县的食管癌早筛早诊防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发展脉络。

“林县食管癌防治现场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1959年,林县建立了县、社(乡)、队(村)三级食管癌防治网,开展了食管癌的发病、死亡登记报告工作,那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肿瘤登记报告机构。与此同时,一条从发病死亡调查、病因探索及一级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到综合防治方案的链条一环接一环地连了起来。

在花亚伟的印象中,在内镜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技术普及之前,林县早期的食管癌筛查工作主要通过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来完成。“当时我国的病理学家发现,在橡胶制的胃管末端套上密封的气囊,外面缠上一个丝线网,患者将气囊吞咽下后,给气囊充气再缓缓拔出,网上附着的食管表面细胞可供制成细胞切片,从而做出细胞学诊断。”统计食管癌发病死亡病例的肿瘤登记工作就这样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

在现场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导致食管癌高发的“元凶”应该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如:当地水资源欠缺,百姓爱吃腌菜,爱喝热粥。居民长期饮用的储存地表水,含有大量的二级胺易在体内形成亚硝胺而致癌,而腌制食品也容易霉菌感染,长期食用叠加了致癌因素,过烫的粥则损伤了食管黏膜,反复不愈,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复杂的高危致病因素,一代又一代的临床科学家和医生们奔赴现场,带领林县当地的老百姓摸出了一条自己的防癌之路:通过加强科普、进行营养干预、早期筛查和诊疗,林县的食管癌发病率得到平稳控制、死亡率显著下降。”花亚伟表示,如今,以林县为起点的食管癌防治科研仍在继续,国家级研究基地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多学科综合的精准诊疗和不断涌现的创新疗法,在食管癌防治领域向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主编:田茹

校对:李益萌

1 阅读: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