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籍浙江杭州的钱氏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据有关资料统计:光是培养的院士人数就多达20多人。

大家所熟知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就出自钱氏家族,如果再往上追溯,钱氏家族还曾培养过5代君王、5位状元、300多名进士......
可为何钱氏家族能始终做到江山代有人才出?

其实这和钱氏家族家训中的择偶标准有很大关系,钱氏家族的择偶标准到底有何奇妙之处?竟能保证钱氏家族后代不失天之骄子。
《钱氏家训》践行的杰出人物《钱氏家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本家训是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其子孙后代的一种精神遗产。

家训主要从不同方面、不同层级对钱氏子孙提出的具体要求,分别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四个方面。
这份家训一直被钱氏子孙牢记心中,并且坚持践行。
在《钱氏家训》的严格要求下,曾出现过不少杰出的代表人物。

首先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不但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个优秀的爱国共产党人。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毅然地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不畏艰难险阻回到国内,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将我国的航天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的钱三强,他同样也出自钱氏一族。
钱三强一直致力于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客服重重困难,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
还有被称为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也是出自钱氏家族。

钱伟长其实最初学习的是文科,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他深刻认识到,只有“硬实力”才能保证国家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
所以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用科学的武器保护了国家,奠定了我国在力学方面的成就。

不仅在科学领域,就连在文学、外交领域,钱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近代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都是《钱氏家训》的优秀践行者。
钱氏家族的择偶标准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钱氏家族能够经久不衰地做到人才辈出,配偶的选择很重要。

按理说钱氏家族一直以来都是书香门第、顶流世家,在给后代挑选妻子时,一定会选择与之门当户对的人家。
但是钱氏家族为后代择偶时,却并不看重对方的家世背景,反而更看重对方的人品。
在钱氏家族的家训中曾明确提到过:娶妻必选贤良淑德,不计金帛。

正是钱氏家族这样的择偶标准,才使得钱氏家族能够经久不衰,长足兴盛。
就拿钱学森的父母来说,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从小就对钱学森的教育十分重视。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虽然出身于商户家庭,但是从小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章兰娟在数学方面还具有很强的天赋,这也为钱学森后来在物理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章兰娟不但重视对钱学森的学习教育,而且从小就给钱学森灌输爱国思想教育,这也是为何钱学森执意要回国发展的原因。

在一次采访中,钱学森表示,自己这一生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尤其是自己的母亲,是她教会了自己很多的道理,他最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通过钱氏家族的择偶标准可以发现,在找对象的过程中,配偶的德行非常重要。

选对了配偶,不但能获得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而且还能培养出优秀、杰出的孩子,甚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贡献。
《钱氏家训》于现代家庭教育意义在《钱氏家训》中,不仅格外重视对配偶的选择,也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

《钱氏家训》中尤为看重后代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有一句曾提及:“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这就要求现代父母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时,一定要从孩子幼年教育开始,从小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明白违背良心的事万不可碰。

现代社会中,人的攀比心疯长,就算是孩子也会受到攀比心的支配。关于这一点在《钱氏家训》中也有提及:“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他们,不能养成嫉妒别人的心理,当别人有时不能嫉妒,更不能因嫉妒心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

除了在塑造孩子道德品质方面,在学习教育方面,《钱氏家训》中也有要求。
在家训中强调,阅读史书和经典著作对于孩子知识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孩子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妨鼓励孩子多读一些文学经典著作,像《论语》、《史记》等书籍。

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培养文化根基,还能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吸取古人的经典智慧。
通过《钱氏家训》,可以了解到钱学森家族的基因密码除了和配偶选择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之外,和家庭的教育也分不开。
钱学森家族基因密码的延续不仅是人才的一种延续,而且是科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种精神展现。

《钱氏家训》可以说是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范本,是一门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教育的优秀课程。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2-10-10: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光明日报:2016-04-23:文化“钱氏家训”培养“院士”数以百计 看家风“老家底”怎样育人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