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下去就“倾家荡产”,遭大众抵制的新疆切糕,究竟有啥猫腻?

古之木的草记 2024-10-05 20:20:42
前言

记得早在好几年前,网上有一种说法如何证明你是有钱人?

两种方法,第一是去街上扶老人,

第二就是去街边买切糕,并告诉卖家你随便切。

扶老人这个梗想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买个切糕也至于成炫富吗?

对此,有不少朋友如此哀叹:

“十年前买了一块切糕,现在还在还贷款……”

那么,看似普通的切糕,又到底有多大的玄机,才能够被人如此厌恶?

谁说16元一斤?我们是论克算的!

大家去逛街时,对于街上两边的小摊,哪怕不会去买,也会忍不住地去瞅瞅,看看。

逛着逛着,逛饿了,就会顺手买一些,看上去卖相不错的食物。

当然了,现在大家也都学精了,卖之前肯定都会问问价格的。

但是在此奉劝你一句,其他的也就罢了,可是切糕这玩意儿劝你有多远躲多远,千万不要想去买!

哪怕他们明码标价了,也最好有多远躲多远!

这不在今年四月底的内蒙古,就又出了一起切糕讹人事件。

一名男子在内蒙古某地的服务区闲逛时看这个切糕不错,于是在询问老板价格是16元后,就让老板给自己切一斤。

然后不出意料地发生了意外,等到男子准备付账时,却被告知自己所买的这块切糕价值12000元人民币!

男子当时就懵了,不是你们不是说好了16元一斤吗?怎么这都12000了?

对此,老板振振有词地表示,谁告诉你我们这儿的切糕是16元一斤了,我们这是16元一克!

好家伙,您这切糕卖得比白银都贵啊!

眼见老板如此讹人,男子也不是傻子,便表示不买了。

可老板不愿意了,气势汹汹地喊话:“什么话叫不要呢?”

虽然之后事件出现反转,拍摄者回应称商家不是卖切糕的,卖的是药酒,1万2是名贵药材的价格,此前媒体报道出现偏差。

可当事情发生后,很多网友都在下面疯狂吐槽,也让不少人回忆起了自己被宰的经历,由衷地感慨,往事不堪回首,切糕这玩意那是真不能碰啊!

可是话又说回来,切糕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成为令无数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恐怖存在?

并不神秘的切糕

真要说起来,其实切糕也不是什么稀罕物。

切糕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在丝绸之路刚刚开拓时,就已经有了切糕的雏形。

而原因嘛,也很简单,因为丝绸之路虽然利润大,可确实不好走。

就拿汉唐的丝绸之路而言,从长安出发,走甘肃,过新疆,到中亚,然后再一路向西,路过西亚,跨过地中海…

这条路实在过于漫长,而路上的环境也过于恶劣了,不仅有高山丛林,更有荒无人迹的沙漠,路上的补给站相当有限。

因此,走这条路的商人必须自备干粮。

于是乎,营养丰富,口感好,而且能够长时间保存的切糕就孕育而生了。

客观来说,切糕的做法确实是比较复杂的。

要先将糯米在水中泡3到6个小时,随后再将糯米加枣上锅,蒸上20分钟。

中途还要搅拌几次,往糯米中加白开水,等到析不出水来,在一层糯米一层枣,的刷在周边继续蒸。

当然了,大家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是手上的材料,在其间放上一些葡萄干,核桃仁等干果。

最后还要在切糕的表面涂上一层糖浆,等到做成糖浆干硬后切糕,就算是完成了。

应该说切糕,哪怕放到现在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食物,尤其是对于上班族而言。

能顶饱,有营养,味道不错,又能够长期储存,比饼干强多了。

补充一点,那些为远途行人特制的切糕,能够放上几个月都不坏!

当然了,我们平时在街头小巷所看到的切糕常温状态,估计也就能放个两三天。

再加上有着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美食的这块招牌,这也是为什么曾经的新疆切糕能够迅速风靡全国,连台湾地区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切糕的缘故。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招牌却被玩砸了!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聪明反被聪明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切糕虽然起源于新疆,但是早就传入内地了。

比如说北京就有不少卖切糕的老字号,并且早在百年前,一部记录当时的京民俗的文籍《北京风俗图谱》里,也有不少关于切糕的记载。

所以,切糕这玩意其实并不是这些年才普及的,只是这些年才出名的!

而切糕的真正成名战便是2012年,湖南岳阳的切糕讹人事件!

至于套路嘛,也是常规套路。

一位村民在逛集市时看到核桃仁的切糕不错,于是就询问什么价格,摊主回答是32块钱。

这位村民就说切一斤,可是没承想这位摊主一刀下去,好家伙足足有四五斤!

村民对此也没说什么,毕竟当时卖切糕的那是正儿八经的新疆人,跑到这里做生意也不容易,多买几斤也没啥。

可是在结账时却被告知我们的切糕可不是32块钱一斤,而是32块钱一两!

这下子村民就不干了!你这不是讹人吗?

结果双方就发生了冲突。

准确地说是被人家打了一顿,因为在此次冲突中,因为这个摊贩的背后可有整整16个来自新疆的黑心客!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在此之前,类似的切糕讹人事件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只不过由于以往的网络信息还不太发达的缘故,所以,相关的报道没有引起关注罢了。

在此之后,虽然网上各种切糕讹人事件屡见不鲜,但大同小异。

基本是,不按斤卖按两算,甚至是按克算。

顾客要二两,硬给切半斤,又或者是利用自己的刀工,顾客说要一小块,硬是切下一大块,强迫消费者多购买。

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些卖切糕的,难道就不害怕被消费者举报吗?

他们到底在依仗什么?

首先是身份特殊,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大多数卖切糕的小贩往往都是一副少数民族的打扮。

请注意,只是打扮是少数民族。

而只要打扮成少数民族,就可以钻社会的漏洞了。

什么漏洞?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在那里装自己不太懂汉语,以此来故意搞误会。

等到顾客发觉不对味后,他们可以装作不懂汉语的模样来对顾客耍无赖。

哪怕选择了报警处理,人家也会表示我听不懂汉语,是沟通出现了问题,误会,误会呀!

而一般情况下,警察碰上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小惩大诫,难以真正重拳出击。

至于下一次?换个地方不就完了吗?

人家是推小车的,又不是开店铺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路边摊我吃的不放心,那我去店里吃不就完了吗?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切糕这玩意儿,其实除了有小摊之外,也有不少正儿八经的店铺。

比如说北京里就有不少卖切糕的老店,这些老店的食品口碑和价格可比小摊靠谱多了。

所以对于那些真想吃切糕,又怕惹上麻烦的消费者而言,老老实实的多跑几步路,或者干脆点个外卖,他不香吗?

结语

切糕本无错,相反,切糕确实是一种值得被夸奖的传统美食,但是人心险恶硬是把美食变成了恶魔。

可殊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当切糕被投机者变得臭不可闻后,消费者躲得远远的,而卖家还能够赚到钱吗?

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罢了。

不知大家又有什么好的建议,整治这切糕之风呢?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2024-05-01,内蒙古服务区1.2万切糕事件反转!市监局介入调查

长沙政法,2023-08-10,一刀下去倾家荡产的切糕,如今已“明码标价”!为何还是没人买?

[免责声明]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仅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古之木的草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