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蒋介石正在午休,俞济时敲门后急匆匆地走进来,说:“紧急军情,共军突破了长江防线。”蒋介石脸色发白,说:“怎么会这么快?消息确切吗?”
1949年4月21日午休时分,俞济时匆匆来到蒋介石面前,口中急切地说道:"紧急军情,共军突破了长江防线。"蒋介石闻讯,脸色顿时变得煞白,震惊之余难掩心中的疑虑,追问道:"怎么会这么快?消息确切吗?" 俞济时从怀中取出一份电报,向蒋介石证实了这个令人担忧的消息。原来,位于长江北岸的芜湖荻港已被共军攻陷,大量共军部队正分批渡过长江,据估计渡江兵力高达百万之众。蒋介石闻言勃然大怒,忍不住抨击起主管长江防线的将领汤恩伯:"这个汤恩伯,到底是在干什么?长江防线怎能说失守就失守?" 俞济时试图为汤恩伯辩解,指出长江防线绵延数百公里,士兵数量远远不够,很难有效防守如此漫长的江岸。但蒋介石心中清楚,问题的根源恐怕不仅于此。他回想起自己先前对长江南岸的部署:号称75万的国军被一分为二,华中的30万部队归白崇禧指挥,基本上独立行动;而京沪杭一带的45万部队,才是蒋介石真正倚重的力量,由汤恩伯统一调度。 蒋介石曾多次强调,国军必须将上海视为长江防线的核心,务必坚守三个月以上。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源于上海尚存大量外汇、黄金白银等财富,蒋介石需要争取时间将这些宝贵资源悄悄运往台湾。可以说,对蒋介石而言,上海是他的财富所在,自然要远比南京更加重要。 俞济时的话,不禁让蒋介石思绪飘回到三个月前。1月下旬,面对国共战局的恶化,蒋介石选择下野,将代总统之位交给了李宗仁,但这更多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蒋家的七部电台依然昼夜忙碌,军令上下频繁传达。所谓"代总统",也不过是一个空头衔,李宗仁根本无法调动蒋系部队,连黄金外汇这样的大事,都被蒋介石瞒得一无所知。 如今,共军强渡长江的消息犹如平地惊雷,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击得粉碎。他心急如焚,当即决定动身前往杭州,亲自坐镇指挥。当天下午,他便带着儿子蒋经国、侍从俞济时等亲信,搭乘小飞机从溪口机场飞抵杭州。然而,消息远没有止步于此。俞济时很快又递来一份电报,汇报的内容更加令人震惊:"汤总司令急电,21日下午,共军先头部队已登陆南岸,江阴要塞也已失守。" 杭州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蒋介石面色阴沉,质问汤恩伯为何让江阴要塞和荻港轻易失守。汤恩伯支支吾吾,称已派遣阙汉骞的54军发起反攻,但迄今毫无进展。蒋介石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斥责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不称职,理应军法从事。 然而,事实上,戴戎光之所以能出任这一要职,恰恰源于蒋介石的一纸任命。当时,江阴要塞司令一职虽是军中肥缺,但由于地处前线,风险极高,意向者寥寥。顾祝同、俞济时、胡宗南等大员各自推荐了人选,戴戎光虽只是陆军总部兵工处的一个小角色,却在侍从室那里抢得先机。就这样,蒋介石信手一挥,批准了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任命。 戴戎光到任后,立即调来了他在兵工处的几个心腹,吴广文、王德蓉、梅含章等人先后被任命为要塞的关键岗位。殊不知,这几人早已是中共地下党的成员,他们的到来,为日后江阴要塞的和平起义埋下了伏笔。 会议中,一位参谋匆匆走入,呈上一份战报。汤恩伯接过一看,脸色顿时变得煞白。原来,54军为夺回江阴要塞,先后投入三个主力团发起进攻,却惨遭共军重创,一位副师长战死沙场,军长阙汉骞也打了退堂鼓,建议改守为攻,严防共军趁胜追击。 这份战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在座诸公心中最后一丝侥幸。蒋介石环视四周,正色道:眼下共军大部已渡过长江,南京恐怕守不住了,必须尽快撤离。江防各部,能退则退,四个军向上海撤退,第4军和第45军由张耀明统一指挥,火速退往杭州。 一番部署之后,蒋介石看向李宗仁,问道:德邻,你还有什么高见?李宗仁心知肚明,自己虽为代总统,却对军队并无实权。他只得苦笑道:南京既已难保,我也只好回去收拾细软,前往广州了。 4月23日,东方既白,李宗仁与国民政府众臣仓皇登机,与六朝古都南京告别。夜幕降临,解放军迅速控制全城,国民党的统治至此土崩瓦解,一个新的时代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参考资料: 1949·旧闻新解: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成了“豆腐渣工程”(中国法院网)
大鱼儿
兵败如山倒,老蒋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