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的审美观念当中,总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不仅只在于外表光鲜亮丽,更多的是其内涵的深刻以及精神上的风采。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总是以其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他人的追逐,而顶着北大才女光环的田晓菲身上,正是有着一种文人的浪漫气质。在他人看来,田晓菲的光环都来自于自身专业的文学素养以及开挂的人生,却忽略了她对于爱情的艰难抉择。
容颜易逝,如今细看田晓菲50多岁的状态时,总会有人想起她在刚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中时,自带的那股独特的文学气质,以及一直展现出来的天才少女的光环。将时间倒回去,1971年中国哈尔滨的土地上,田晓菲就出生在那里。其父母长期以来也是在当地从事与文学以及历史汇编的相关工作。因此刚出生的女儿田晓菲,就是在具有书香气息的家庭中成长的。与哈尔滨当地的严寒气候完全不同的是,田晓菲从出生开始所展现出来的行为,都有一种强烈的热情。这种热情并不是指待人接物,而是专注于表现在对书籍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田晓菲童年的前几年一直是生活在哈尔滨这个城市,由于父母工作较为稳定,又与文字相关,因此家里面的经济来源也会比其他的人更固定化。虽然说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却为田晓菲童年生活的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田晓菲而言,父母一直对她有很高的期待,尤其是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家庭里对于各种书籍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会更多。这也就导致田晓菲在后期随父母从哈尔滨到天津生活后,对于书籍的阅读量逐步攀升。很多人觉得一个人后期所成就的事情,必定与他的天赋及努力都有关系,尤其是天赋占据了绝大部分。田晓菲就是这样极具天赋的人才,在田晓菲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文学创作上的极高天赋。当父母得知田晓菲对于大部分的书籍阅读十分喜爱的程度,尤其喜欢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时,父母内心感受到了欣慰和欣喜。因此,也加大了对于田晓菲的培养力度,为她提供更多的书籍,在田晓菲的创作以及对于文学的热情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因为父母的培养以及自身的独特天赋,田晓菲在少年时期就在当地一些较为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过相关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歌以及散文作品。田晓菲创作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各种报纸上面读者认可,甚至还为她招揽了一些其他特殊人群的喜爱。当时天津等地区比较著名的文学创作者以及年龄较大的学者,都对这个年龄还如此小的小作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认为她身上所具有的文学气质及才华是十分珍贵的存在,也是大多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所没能够具有的特质。在父母的帮助下,田晓菲自小就与各种比她年龄更大的作家作者们谈论中华传统文化,谈论书籍上面的诗词歌赋,谈论对于文学自己创作的各种看法。这些在少年时期的经历,也使得田晓菲此后对自己的创作,对于文学的追求及热情更为深厚。
对于天才少女而言,她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让人对于世界上很多事都产生比较大的怀疑。就田晓菲少年时期的经历已经使得她的生活被很多人羡慕,但此后所经历的事情,又为她的人生增添了更多奇幻色彩。田晓菲的求学过程顺利得让人艳羡,在13岁的时候就被当时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破格录取。由于其年龄较低,因此刚进入北京大学攻读英文文学专业的时候,与周边的同学都存在着一定认知上的差距。他们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田晓菲一度陷入困境中。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下,田晓菲在北大的生活却并不是一直沉浸在书本与苦恼当中,当她遇到当时同为天才少年,北京大学破格录取的查海生时,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查海生,后来人很少用其本名称呼他,更多会以他的笔名海子来称呼这位同样在15岁年纪就进入北大的天才少年。海子在现在的文坛仍旧占有一定的地位,很多的年轻群体对于其创作的作品也十分的喜欢。当时的田晓菲也由于喜欢海子的作品,而与其之间的交流很多,不仅会讨论一些文学知识,甚至还在创作上彼此之间互帮互助。也正是因为海子与田晓菲进行了一些交流,让她后期的文学创作上有更多的进步与发展。一生难得一知己,海子对于田晓菲而言就是知己般的存在。因此当他因为卧轨自杀而离开这个世界之时,田晓菲也陷入了很深的低落情绪当中。这种低落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田晓菲不仅对于文学的热情一度低迷,甚至在作品创作上也出现了停滞。
在田晓菲前二十年的人生中,文学知识以及创作占据了她生命的全部。田晓菲所有的热情都放在对于不断的文学创作的追求中,好像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她脱离对于文学的关注目光。因此即便是在这条道路上,她显得与同龄人并不相同,不会出席各种比较大的社交场合,也没有试图让其他人走进自己的人生中。这种孤独,也正是田晓菲在前20年中能够专注于创作,专注于文学的重要因素。如果田晓菲的这种专注度一直维持到如今,肯定会比如现在的状态更为优秀,至少在文学的创作以及成就上面会有更大的发展。但这种专注度在20岁去到哈佛大学之后,出现了分岔口。
田晓菲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分岔口,是一名叫做宇文所安的美国男人。斯蒂芬.欧文也就是宇文所安,在当时哈佛大学的文学系任系主任也正是因为这个岗位工作的因素,与当时年仅20岁的田晓菲产生了一定的交集。在普通事情发展角度上来说,20岁的天才少女与自己的文学系主任或者说导师,彼此间的交流更多是在文学创作以及对作品的研讨上。但是当长时间彼此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多之后,爱情的萌芽就会在他们之间悄然破土而出。田晓菲与宇文所安的爱情更多的是来源于彼此之间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精神追求。宇文所安虽然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却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的各种诗词歌赋有十分强烈的喜爱。也因此将自己的别名改成了类似于古代传统文化当中的文人的形式。
这种强烈的喜爱也让他再遇到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十分热爱,而且创作气质、才华等都十分优质的田晓菲时,迸发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当时田晓菲刚刚陷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当中,对于周围的东西却没有过多的表现出好奇感,而是延续自己对于过往的文学上的一贯热情。而这种热情也真正地感染了宇文所安,在彼此之间深度的交流之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不仅可以在文学上面互帮互助,也会在生活上面有更多的联系。
文人的交往圈子中,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并且发展为终身伴侣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类似于田晓菲和宇文所安的情况却有新的不同,两人不仅有在国籍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别,更多的是在年龄上的差距。当时田晓菲年仅20岁,正处于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纪,而宇文所安的年纪比田晓菲大了将近25岁。这种较大的年龄差距,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对于爱情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大的阻碍。尤其是田晓菲生活在相对传统的书香世家当中,对待爱情或者婚姻,父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意见。
不出意外,田晓菲的父母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对女儿的想法完全不理解,甚至对宇文所安的所作所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恶感。父母会从疼爱女儿的角度出发,为女儿考虑更多未来的事情。认为她正处于最好的年纪,完全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人生,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没必要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以及一生都固定在这个比自己年长25岁的男人身上。与父母的反复告诫并不相同的是,田晓菲有自己对于爱情的执拗。她自己骨子里面具有文人的浪漫,对于与爱情,对于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之间极致的爱情一直有一种向往,而这种向往在遇到宇文所安之后,就有了实现的途径及缺口,因此她坚决要和宇文所安走入婚姻的殿堂。
如今的田晓菲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与自己的爱人也相恋、相伴了近30余年,彼此之间仍处于一种相濡以沫的状态。或许在田晓菲看来,只要能达到文学以及精神上面的追求,就没必要在意世俗的看法。这种对于自己选择上的执着追求,其实也对很多总是犹豫不决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真正值得自己追求的,应当是根据自己的本心出发来进行自我意愿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