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人物外貌类】
1.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赏析:这段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堪称经典。“似蹙非蹙罥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生动地刻画出黛玉的眉眼间的灵动与愁绪。“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点明了她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特点。“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用比喻的手法,将她的柔美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心较比干多一窍”突出了她的聪慧,“病如西子胜三分”则强调了她的娇弱美丽。
2.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赏析:此句描写贾宝玉的外貌,用“中秋之月”“春晓之花”来形容他的面容,形象地展现出他的英俊潇洒、光彩照人。“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他的五官,“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则写出了他多情、和善的气质。
3.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赏析: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极具特色。“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勾勒出她精明、泼辣的形象。“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描绘了她的身材与风韵。“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则生动地表现出她表面热情、内心威严的性格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赏析:描写贾迎春的外貌,“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说明她的身材适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用比喻的手法,将她的脸颊比作新鲜的荔枝,鼻子比作鹅脂,形象地描绘出她皮肤的细腻与白皙。“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则突出了她温顺、和善的性格。
5.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赏析:刻画了贾探春的形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描绘出她身姿的轻盈与修长。“鸭蛋脸面,俊眼修眉”写出了她五官的清秀。“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则强调了她的聪慧、灵动和高雅气质,展现出她不同于一般女子的风采。
【情感表达类】
6.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赏析:以落花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有谁怜”则表达了林黛玉孤独、无助的情感。“游丝软系”“落絮轻沾”进一步烘托出她内心的惆怅与哀怨。
7.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这是《葬花吟》中的经典名句,将花的凋谢与人的衰老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林黛玉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和无奈。“花落人亡两不知”更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8.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赏析:通过“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等表述,层层递进地抒发了相思之苦。“红豆”象征着相思,“春柳春花”本是美好的景象,却更增添了相思之人的愁绪。“纱窗风雨黄昏后”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将主人公的新愁旧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9.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惠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赏析:林黛玉收到贾宝玉送来的手帕后写下此诗。“眼空蓄泪泪空垂”写出了她的泪水仿佛无尽,却又不知为谁而流的迷茫。“尺幅鲛绡劳惠赠”点明了手帕的来历,“叫人焉得不伤悲”则直接抒发了她内心的感动与悲伤交织的复杂情感。
10.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赏析:这是对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感慨。“美中不足”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齐眉举案”是传统的美满婚姻模式,但贾宝玉心中始终牵挂着林黛玉,所以“意难平”,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现实婚姻的无奈。
哲理感悟类
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暗示了书中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一把辛酸泪”则表达了作者创作时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体现了作者对读者能否理解书中深意的担忧,引发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思考。
12.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赏析:此句是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精明能干,善于算计,但她过于算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哲理:过度的聪明和算计往往会带来负面的结果,提醒人们要适可而止,不可过于贪心和自私。
13.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赏析:描绘了贾府最终衰败的景象。“食尽鸟投林”形象地比喻了家族中的人在利益耗尽后各奔东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则强调了繁华过后的凄凉和空虚,揭示了世事无常、盛极必衰的哲理。
1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赏析:这句话告诉人们,能够透彻地了解世事,把握其中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精通人情世故,也是一种能力和才华的体现。它强调了在生活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15.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赏析:讽刺了那些贪心不足的人。“身后有余忘缩手”指的是有些人在已经拥有足够财富和地位的情况下,仍然不知满足,继续追逐名利。“眼前无路想回头”则说明当他们陷入困境、无路可走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及时收手,警示人们要懂得知足和适可而止。
诗词咏物类
16.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赏析:这首柳絮词以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感。“粉堕”“香残”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消逝,“飘泊亦如人命薄”将柳絮的漂泊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无奈。“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赋予了柳絮以人的情感,进一步强调了时光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
17.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赏析:薛宝钗的这首柳絮词展现了她的豁达和抱负。“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描绘了柳絮在春风中轻盈飞舞的姿态。“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出她不随波逐流的个性。“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体现了她的坚定和从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则表达了她渴望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
18.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赏析:此诗描绘了中秋月夜的美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描绘出月亮高悬、清光四溢的景象。“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从不同人的角度表现了月亮引发的不同情感。“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用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玉镜和冰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的皎洁。
19.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的这首咏月诗充满了情感。“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和清冷。“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描绘了月夜中的生活场景,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从不同的画面表现出人们对月亮的关注。最后一句“缘何不使永团圆”则抒发了对团圆的渴望。
20.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赏析:这首咏红梅诗,开篇以桃杏未开衬托红梅冲寒先开的坚韧。“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用典故增添了红梅的神秘和高雅。“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红梅的美丽姿态。“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赞美了红梅在冰雪中独自绽放、超凡脱俗的品质。
生活场景类
21.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氏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
赏析:此句描绘了贾府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动作,展现了贾府的礼仪和规矩。邢氏主动提出带黛玉去见贾赦,体现了她的周到;贾母的回应则显示出她的长辈风范。人物之间的交流自然流畅,让读者感受到了贾府的生活氛围。
22.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赏析:这段描写了贾府吃饭时的场景,从众人的分工“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可以看出贾府的生活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王熙凤拉黛玉入座,也表现出她的热情和善于迎合贾母的心思,而黛玉的“十分推让”则体现了她的谨慎和知礼。
23.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赏析:这一场景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通过宝玉想吃冷酒,薛姨妈和宝钗的劝阻,体现了长辈的关怀和宝钗的博学。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也表现出他对宝钗的尊重和好感,同时也反映出贾府中温馨的生活氛围。
24.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赏析:描写了黛玉初进荣府时对正房的观察,细致地描绘了房屋的布局和建筑的壮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黛玉的视角,展现了贾府的富贵和威严,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
25.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赏析:此场景描绘了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情景。从丫鬟上茶、凤姐安排座位,到鸳鸯悄悄嘱咐刘姥姥,展现了贾府的待客之道和繁琐的规矩。同时,也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贾府众人的不同性格,如凤姐的精明、鸳鸯的细心等。
自然景致类
26.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赏析:此句描绘了大观园的地理位置与整体环境,“华日祥云”营造出祥瑞的氛围。“高柳”“修篁”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园子景色的优美,又以“莺出谷”“凤来仪”赋予了一种生机与期待,暗示这里将是人物活动的重要且不凡之地。
27.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赏析:对仗工整,“绕堤柳”与“隔岸花”分别从岸边和对岸描绘景色,“三篙翠”写出了柳色的浓郁与连绵,“一脉香”则巧妙地传达出花香的清幽和若有若无,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园子水景的美妙。
28.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赏析:描绘出一幅静谧雅致的画面。“宝鼎茶闲”可见生活的闲适,“烟尚绿”不仅写出了茶烟的色泽,更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幽窗棋罢”体现出生活情趣,“指犹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宁静。
29.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赏析:“新涨绿添”描绘了雨后河水上涨、绿意盎然的景象,“浣葛处”增添了田园生活的气息。“好云香护”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氛围,“采芹人”则富有文化寓意,暗示这里是培养人才、充满文雅气息的地方。
30.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赏析:先以“杏帘”引出“山庄”,给人一种古朴自然之感。“菱荇鹅儿水”描绘了水中鹅儿在菱荇间嬉戏的画面,充满生机;“桑榆燕子梁”则展现了燕子在桑榆间穿梭、在梁上筑巢的景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图。
读受01走进红楼,叹人间百态
倘若把中国古典文学比作一片璀璨星空,那《红楼梦》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怀着敬畏之心翻开这部巨著,我一头扎进了那个悲欢交织的大观园世界。
书中,贾宝玉衔玉而生,他的叛逆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不喜读四书五经,厌恶追求仕途经济,却对园中的姐妹们关怀备至。林黛玉,宛如一朵娇弱的芙蓉,她的一颦一笑都透着才情与敏感。“黛玉葬花”那一幕,她手持花锄,将落花掩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借落花抒发着自己寄人篱下的孤独与对命运的悲叹。
而薛宝钗,她恪守封建礼教,稳重端庄,“停机德”是对她的赞誉,可也是这份周全,让她失去了些许自我。还有那热闹非凡的贾府,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极一时,到最后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这个大家族里,有欢笑、有泪水、有温馨、更有无奈。每个人物都被曹雪芹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命运如同丝线,交织出一幅封建社会的宏大画卷。漫步其中,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 。
02
《红楼梦》是一部让人读后感慨万千的经典之作。书中描绘的贾府兴衰和宝黛爱情的悲剧,让我深深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贾宝玉的叛逆不羁,构成了书中最动人的情感主线。黛玉从小寄人篱下,她的敏感与孤独让我心疼。她与宝玉青梅竹马,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走到一起。黛玉葬花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她将落花比作自己,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种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让我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贾宝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角色,他厌恶功名利禄,追求自由与真情。他对女孩们的尊重与关爱,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纯真。然而,他的叛逆最终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也无法守护自己心爱的人。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
书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如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端庄大方的薛宝钗、敢爱敢恨的晴雯等。他们的命运无一不让人唏嘘。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让我明白贪婪与权谋终将自食其果;晴雯的刚烈与悲惨结局,则让我感受到底层人物的无奈与抗争。
读完《红楼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又凄凉的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与人物的悲欢离合。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社会的变迁。曹雪芹用他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世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03
轻轻翻开《红楼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大观园里飘落的桃花、潇湘馆斑驳的竹影、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记》的片段,像一幅浸透泪水的长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那些鲜活的生命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挣扎,他们的欢笑与眼泪,让我第一次触摸到文学里深藏的悲悯与力量。最让我心痛的莫过于黛玉葬花。春日里,她将凋零的花瓣轻轻拾起,用绢袋装好埋入香冢。别人笑她痴,我却在她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中读懂了她对生命的怜惜。寄人篱下的她,像一朵被风雨摧折的芙蓉,明明才华横溢,却只能在诗稿焚尽的火光中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的眼泪不只是为爱情而流,更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反观宝钗,纵然端庄得体、八面玲珑,最终也不过被困在金玉良缘的空壳里,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像镜子般映照出封建时代女性的困境:无论叛逆或顺从,都难逃悲剧的漩涡。
书中那些繁华热闹的筵席,如今想来竟像一场精心编织的幻梦。元春省亲时的烈火烹油,刘姥姥游园时的笑语喧哗,最终都化作抄家时的哭喊与离散。贾母临终前散尽私房钱为家族续命的场景,让我突然明白:这座雕梁画栋的大观园,从一开始就建在流沙之上。当权力与财富如潮水退去,留下的只有“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彻骨苍凉。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正飘落一片黄叶。恍惚间,我似乎看见黛玉提着花锄从文字里走来,她的衣袂掠过时光的尘埃,在五百年后的星空下轻轻问我:“如今这世上,可还有人懂我的眼泪?”
04
《红楼梦》是一部让人读后感慨万千的经典之作。翻开书页,仿佛进入了一个繁华与衰败交织的世界,贾府的兴衰、人物的命运,无不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无情与压抑。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横溢,让我既敬佩又心疼。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虽然得到了贾母的疼爱,但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始终伴随着她。她对贾宝玉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却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她的《葬花吟》让我印象深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句诗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
贾宝玉的叛逆与纯真也让我感触颇深。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途经济,追求自由与真情,却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本应是美好的,却因为“金玉良缘”的阴谋而破碎。最终,他选择出家,逃离了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他的命运让我思考,在那个时代,个人的选择是多么无力。
读完《红楼梦》,我深深感受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它不仅扼杀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让许多鲜活的生命走向了悲剧。这本书让我明白,自由与真情是多么珍贵,而压抑人性的制度终将被历史淘汰。
05
梦入红楼,品人间悲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开篇诗,道尽了《红楼梦》的无尽沧桑。轻轻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那个繁华又复杂的大观园。
书中描绘的贾府,表面上钟鸣鼎食、富贵荣华,可背后却是腐朽与衰败。金陵十二钗,这些灵动鲜活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各自有着悲惨的命运。黛玉的才情、敏感与深情,却换来香消玉殒的结局;宝钗端庄稳重,最终也只能独守空闺。还有那泼辣精明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贾府中的勾心斗角、世态炎凉,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那些看似华丽的诗词、精致的宴会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合上书本,我仍沉浸在那个如梦似幻的世界里。《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