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亮||远去的自行车时代

午后阳光茶语 2024-09-04 21:58:41

说起自行车,所有的中国人都不陌生,旧时候叫“洋车”。

特别是80年代以前的人们,那是居家都有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根源来源于欧洲,当时叫三八大杠。

听老人讲,我村第一辆自行车。是大地主王登道,那时的自行车还是一个神奇的物件。

他一般不骑,除非是有重大的事出门,他才戴上礼帽,穿上长衫,登上绅士鞋,不紧不慢地骑着自行车出门。

村民眼中的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劳斯莱斯。回来以后,他要亲自擦洗几遍,挂在墙上,用外套罩好,别人想都别想碰一下。

王登道被打倒后,据说那辆自行车被县长弄走了。

听大哥说,在他小时候,父亲做小生意时不知从哪弄了辆旧自行车。可把他和二哥高兴坏了,下学没事就去就学骑。一次,内胎烂了,买也买不来,父亲只好把当时的打水井绳截了一股轳,放在内胎里。也一样骑。

父亲还风趣的说,这办法叫“万事不求人”。

解放后国企生产的自行车:红旗,飞鸽,飞鹰,凤凰,全村儿也没几辆。

只有谁家娶媳妇了才能借到,车子把上系着一个大红花。新女婿有的不会骑只好推着。哒哒哒!链齿脆脆的响着如同流水。会骑的新人,带上新媳妇,故意转动车把,车子来回猛趔,新媳妇吓的马上抱住腰,惹得看热闹的人大笑。上了车,要回转半圈,不然,显不出骑自行车新人的风度。

五年级时,我哥托人买了一辆红旗自行车,我和老四也只有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摸摸,拿着脚蹬空转几圈儿,过把瘾。

到了春节时,在大哥高兴的时候可以扶住在场里学上几圈儿。

我自己有自行车是在马庄高中上班儿的时候,托三姐夫在供销社的关系,买了一辆“东方”自行车,头一天别提多高兴了。

有了飞毛腿,上班在不用两只脚跑路,又快又轻松。每次上下班儿我都要穿上当时最流行的大方格衬衫,高跟嚰牙底鞋,半尺宽的喇叭裤。尽管是拾了别人的旧衣服,骑在路上,人们还是顿住脚步,看上我一眼,我也感觉良好。

记得一个星期六早上,(那时我们三个已承包了学生大伙)商议骑自行车要去延津棉织厂,带些花换个床单,再买个电扇。

我们三个清早的就出发了。一上路,就飚上了,你追我赶满头大汗。到了魏邱就没有良好的感觉,又累又渴,屁股又疼。也得走啊,又骑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延津。

那时的棉织厂,离县城还有三里多地。换了床单,又去了东街百货大厦买了三个相同的电扇,每人吃了一个火烧,天黑,到家了。两腿疼的要命,屁股都肐烂了,受了好几天的罪。

到了后来,我们骑艺大长,记得那年中招全乡的考生都要在马庄高中考试,我们伙上后勤都参与了。三天下来忙的不亦乐乎。考试结束那天学校有宴会,我们几个可高兴。也没事干,就骑自行车去了班枣,走在无粱庙后。论起了手艺,我当时是最笨的,原良成,马永德堪称技高一筹,大撒把,飞身赶车,蹬里藏身……

样样都会。

我只会打撒把,也不能长时间。

老马来了个张飞大翩腿,结果裤腿挂住了车铃把,下也下不来,差点弄了个嘴吃泥,吓得他再也不敢骑自行车炫耀骑技了。

要说骑自行车技术的增长,我还得感谢在家那两年做小买卖,收酒瓶,花籽换油,装满两篓,后面还再带两布袋,一布袋一百多斤,上车就得推着跑几步,几十里下来,累的腿疼,腰酸,满身大汗,换来的是一家柴米油盐的支出。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进的,国家发展之快,应了朝阳沟银环的一句唱词“一日千里”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自行车已退出历史舞台,就连摩托也成了过去式,新能源电车成了居家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出个远门有飞机、高铁、小汽车,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时代做不到。自行车时代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简介:王武亮,延津县魏邱乡王自村人,武亮农机农资收购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县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

0 阅读:1
午后阳光茶语

午后阳光茶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