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开展

出生于意大利,供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长眠于中国,300多年前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东方的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用笔“画”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之路。

8月7日,“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特展开幕,近50组件郎世宁及其学生、后继者的绘画作品在沈阳博物馆亮相,展现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的中西方绘画艺术包容互鉴的“时代之风”。

展览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市文博中心承办,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同支持,沈阳博物馆、沈阳市博物馆协会协办,从“万物和美奕奕如生”“宫廷纪实笔端清史”“中西合璧开创新风”三个角度诠释郎世宁及其学生和后继者创造的艺术世界。

万物和美奕奕如生

郎世宁谙熟西洋绘画技法,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入清宫,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执事于清朝宫廷,以其灵动的画笔为静物写生,为自然写照,将万事万物以鲜活的姿态呈现于笔端。

“万物和美奕奕如生”单元展出的《竹荫西狑图》中,猎犬机敏而顽皮;《柳荫双骏图》中,骏马健硕而孔武;《松树羚羊图》中,树木茁壮而葱郁;《花鸟图》中,花草摇曳而多姿,一切生灵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宛若重生。其中,《竹荫西狑图》为沈阳故宫院藏一级文物,图中翠竹交错曲上,竹枝间绿叶青青,瓜瓞相望;黄白相间的猎犬,体修肢健,目光炯炯。全图动物、植物明暗向背,阴阳凸凹,生动立体,为郎世宁代表作品之一。此次,故宫博物院也提供一件构图完全相同的《竹荫西狑图》,署款也是郎世宁。那么这两幅一样的绘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宫廷纪实笔端清史

清朝中期,郎世宁、王致诚等画家为清宫带来更为写实的西洋画风。他们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以及宫廷礼仪、帝后生活,创作了大量纪实性宫廷绘画,以逼真的笔墨技法,再现清宫祭祀、平定叛乱、狩猎习武、南北巡幸、读书品茗、宫苑景观等诸多场面。“宫廷纪实笔端清史”单元展出的《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塞宴四事图》《弘历射猎图》《塞山大猎图》等绘画作品,成为研究历史史事的最好物证。

其中,《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原藏于沈阳故宫,所绘内容为弘历29岁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时的戎装像,是郎世宁的盛年佳作。此图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的画法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特点。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

中西合璧开创新风

清康熙晚期,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入宫成为御用画师,为清宫和清代画坛带来全新的“西洋风”。郎世宁所创造的中西合璧用笔,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散点透视”以及文人画追求“神似、写意”的风格,为绘画创作带来全新的理念。康、雍、乾三朝之后,郎世宁及其学生的作品由宫廷传入民间,至清末民初依然被许多画家所效仿和推崇,真正开启了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代新风。

“中西合璧开创新风”单元展出的《六鹤同春图》《仙萼长春图》《慧贤贵妃吉服半身像》《弘历观画图》等绘画作品,将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有机融合,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宫廷绘画风格。

自27岁进入清宫,郎世宁在宫廷从艺的时间长达50余年。他所从事的绘画、珐琅器、建筑设计等各类艺术活动,为当时的清宫带来一股新意,不仅影响到京城风尚,甚至也波及到清末民初的岭南画派、海上画派和京津画派诸家。

郎世宁在清朝历史上一直属于“洋人”,其画法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在传统绘画之外。但这位在中国度过他大部分人生时光的西洋画家,其绘画作品、艺术风格就像他本人一样,早已属于他长眠的中国。

郎世宁及其创造的艺术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在中国毕生的艺术实践,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体现古老的中国在坚守自己传统同时,也一直在包容、吸收和创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