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明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他却更软弱?方式和体验同样重要

凌晨妈妈育儿 2022-10-21 11:55:24

文|全文共2370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听在小学当老师的朋友聊起,他们学校发生了“霸凌事件”。四年级一位性格腼腆身材矮小的孩子,经常被班上的几个男生欺负,有时候是言语上的,有时候是身体上。

有一他被这些“霸凌者”从教室一路追打,被值班老师发现了,制止了他们的行为,悉心询问才了解到“霸凌”的全部过程。

当老师请来家长家校沟通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即便被欺负成这样,孩子也对家长守口如瓶。这位家长抵达学校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责怪孩子,说他胆子小,既不还手也不向老师求助,才落到这种地步。

朋友说,跟家长聊了一会儿就知道,这又是一个“挫折教育”理念的追捧者。因为孩子性格腼腆,就像锻炼他的“韧性”,一个劲儿地在孩子成长路上“使绊子”,希望他能百炼成钢。没承想,孩子越来越适应一个“失败者”的角色,甚至连求助的能力都没有了。

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习惯失败”吗?

“挫折教育”这个说法,想必比较关注孩子性格养成的爸爸妈妈并不陌生。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过于脆弱:有点问题就“想不开”,或者总想要赢,不会面对失败。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失败地体验,习惯了失败自然就不会那么极端了。这种说法对吗?挫折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习惯失败吗?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方面,“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站起来。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面对”上的,而不是失败本身。

但很多家长,却莫名其妙的认为只有让孩子对失败“习惯”,才能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更有甚者,竟然会人为制造一些“挫败”体验。

比如有一次我带妹妹在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的风筝挂在了树上,求爸爸给他摘下来。明明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这位爸爸想都没想就告诉孩子:“我帮不了你。”

小男孩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却在一旁说:“你太脆弱了,就是要多锻炼!”孩子会不会习惯这种“挫败”我不知道,但是在多个几次,他再有什么也不会向父亲求助了。

另一方面“挫折教育”是一种情境教育。怎么理解呢?就是在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比如家长想告诉孩子雨天要打伞,不然会淋湿。但如果没有下雨,孩子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感触。

如果下雨时,你让他淋三五分钟再告诉他,印象就很深刻了。学会面对挫折的方法也是一样,只能在挫折中体会和学习。

育儿小贴士:人为制造的挫折,很难让孩子关注挫折本身,而是会关注制造挫折的人。若这个人还是父母,那将极大的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自身的人格发展。

挫折教育不当让孩子“求助困难”

心理学博士陈忻在《养育的选择》中提到:挫折教育不是在孩子困难时不管不顾,也不是用“你自己想办法”这种敷衍的方法激励孩子。

正如陈博士所说,想要通过某种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更强韧的人格,并不是简单的“千锤百炼”。有时候父母初衷是好的,但方法错了。孩子虽然表面变得很强大,但是内心却千疮百孔。

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那位即便被“霸凌”也不愿意向老师或家长求助的孩子,其内心就有这样的矛盾:困境已经大到自己解决不了,但却没有办法向周围的人求助,因为父母的要求是所谓的“坚强”。

在近几年的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往往信奉“百炼成钢”的道理,对“挫折教育”有简单粗暴的理解,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挫折,最终孩子不是变成看似坚强实际软弱的纸老虎,就是变成不敢求助的“习惯失败者。”相信这两种都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结果。

使用ABCD法则进行挫折教育

那什么才是进行“挫折教育”的正确姿势呢?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教孩子遇到挫折后该怎么办?包括:遇到困难时该如何调试心理、什么时候向别人求助,如何消化失败等等。

这其中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调试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调节负面情绪ABCDE法则就非常值得爸妈学习。

A:复盘发生了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天Tim回到家中,心情沮丧。这是因为他最喜欢的课堂抢答环节中,同学小乔赢走了他想要的奖品。对于他而言,这个挫折不大不小,但足以毁掉快乐的一天。

这时作为父母,我可以选择告诉他:“没必要为了这个而伤心。”也可以让他聊聊到底发生了什么。正所谓“说出来就好了”,叙述有助于孩子恢复平静的情绪。

B: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当了解了事情的全过程后,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当时感觉如何?如果他还没有掌握太多关于情绪的词汇,我们也可以问问孩子,你打算做点什么?比如Tim就说:“当时很生气,想要从小乔手中把奖品抢过来!”

育儿小贴士:当孩子说出自己感受时,先别急着反驳他,比如:你不该这么想。是你自己失误,才错失奖品的。

C:分析这种感受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当人们遇到挫折后,基本上会有愤怒、懊悔或者自我否认等负面情绪。情绪并没有对错之分,扭转负面情绪,只是因为它可能会带来负面行为。因此,当孩子说出的负面情绪,你可以帮助他们“演练”一下负面行为。

比如,当你抢到了小乔赢得的奖品,那并不能代表你在抢答上比他做得更好,反而还会伤害你和小乔之间的关系,对吗?

D:指出孩子不正确的想法

除了愤怒之外,父母需要格外关注孩子在遇到挫折后的“自我怀疑。”自信或者说强大的自我,是靠一次次地成功经验积累出来的,而失败的感觉会削弱自我认同感。当孩子开始自我否定,记得要第一时间指出来。帮孩子建立一种“成长思维”。

E:激发孩子的乐观

塞利格曼指出:悲观心态的核心是无助感(helplessness),就是那种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的感受。

因此,在最后一步,爸爸妈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孩子消除这种“无助感”,你可以告诉孩子一些方法,把他的注意力,引入到具体的任务中,比如只要多多练习,下次测试一定能得到礼物。如果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就不会继续被欺负等等。

凌晨妈妈来叨叨:

无论何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冷冰冰的执行操作。而是要带着一颗关爱孩子的心,挫折教育之所以会被有些家长搞得过于冷酷,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成长并非“大逃杀”,只有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才能获胜。而是一种修炼,需要爸爸妈妈的正面引导和真诚的关爱。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

凌晨妈妈育儿

简介: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专注育儿、儿童心理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