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过山车” 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从疯狂膨胀到急剧破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无数人的生活炸得支离破碎,后来自杀悲剧更是接连上演,成为日本经济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惨痛伤痕。
在这片废墟与血泪之中,日本社会痛定思痛,悟出了一条沿用至今、对全球经济与社会治理都极具借鉴意义的真理。
泡沫的疯狂滋生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议》,该协议旨在解决当时美元汇率过高的问题,导致日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至1990年,日元兑美元升值超过50%。这一变化使得日本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为了应对这一冲击,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需求。
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惯性推动下,凭借制造业的强势崛起、国际贸易顺差的持续积累,积累起雄厚资本。加之金融自由化浪潮袭来,监管逐步宽松,大量资金如脱缰野马涌入房地产领域。
当时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地价房价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攀升,“土地神话” 甚嚣尘上,仿佛房价只会一路高歌猛进、永无下跌之日。企业纷纷偏离主业,投身炒房,银行毫无节制放贷,以土地房产作抵押的贷款泛滥,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虚幻财富增长的狂热中。
据说在东京银座,巴掌大的一块地就能拍出天文数字,其价值能买下美国一座繁华小镇,人们坚信,拥有房产就等于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多贵的价格买入都只是短期 “阵痛”,未来增值空间不可限量。
暴跌的惨烈代价可是在1991年的时候,随着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利率飙升,房产需求瞬间雪崩,房价地价一落千丈。那些高价接盘背负巨额房贷者,资产一夜之间严重缩水,沦为 “负资产” 一族,房子价值不及贷款金额,生活陷入绝境。许多企业因抵押物贬值,资金链断裂,成片倒闭,裁员潮汹涌,失业者充斥街头。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还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条极长的行业,从建筑工人到装修师傅,从钢铁厂到水泥厂,数不清的人都靠它吃饭。
而房价一跌,那么整个产业链很可能都遭殃了,以钢铁行业为例,建筑用钢需求骤减,工厂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失业率在经济泡沫破灭的大环境下急剧上升,从1991年的2.1%飙升到2002年的5.4%。
这场危机还催生了“平成废宅”一代,那些在房价暴跌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人生失去了期待。他们不愿工作,不想结婚,不要孩子,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世隔绝。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日本的生育率持续走低,企业破产数量上升。
曾经繁华街区满是断供被拍卖的房屋,银行坏账堆积如山,金融体系摇摇欲坠。更令人痛心的是,精神上的绝望催生大量自杀悲剧,从破产企业家到普通上班族,从背负巨债的家庭支柱到投资失败的老人,许多不堪重负者甚至选择了结束生命,社会上也弥漫着沉重压抑氛围,经济更是陷入 “失去的十年” 甚至更漫长寒冬,往昔辉煌似乎再难重现。
悟出的真理:实体经济为本历经这场浩劫后,日本深刻领悟到,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的坚实根基,金融应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稳健 “护航员”,而非制造虚幻繁荣的 “泡沫制造机”。在泡沫时期,过度的金融投机让资源错配严重,本该投入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的资金,全在房地产空转,制造业虽曾铸就日本辉煌,彼时却因被 “抽血” 而后劲不足,新科技研发滞后、国际竞争力下滑。
当泡沫破灭,只剩一堆毫无生产力的钢筋水泥,无法支撑经济持续运转。此后,日本政策重心坚定回摆,对实体产业加大扶持,持续投入研发,在汽车精密制造、新材料、半导体零部件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即便全球竞争白热化,日本制造凭借过硬品质与技术含量,仍牢牢占据高端产业链一席之地,成为经济缓慢复苏、抵御外部冲击关键力量。
对全球的深远镜鉴在新兴经济体,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经济腾飞之际,房地产常成资本追捧热点,但是极易催生泡沫。参考日本,便知要严控投机,强化土地、信贷管控,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科技等实体根基领域,夯实产业基础,用实业 “果实” 支撑房价合理区间,防范金融脱实向虚。
写到最后
日本以惨痛代价换来的 “实体经济为本、金融稳健护航” 真理,它也是在提醒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征途上,财富增长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筑牢实体经济 “承重墙”,以克制、稳健金融运作匹配实体步伐,方能在风云变幻全球经济浪潮中稳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