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杨园吕清扬:追寻前辈足迹潜心研究,为祖国高铁事业奋斗青春

极目新闻 2024-08-12 22:19:33

极目新闻记者张理晶

我叫吕清扬,199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目前是铁四院线站院交规所的一名助理工程师。

我的父亲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小时候,父亲总带着我在他母校附近转悠,那时候,我便知道杨园这个地方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铁路建设的高级工程师。从小我与杨园这片土地结缘,长大后,我又带着梦想回到这片土地,为祖国的高铁事业而奋斗。

六年学成归来,我回到了梦起航的地方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春节带着我回老家看爷爷奶奶,乘坐的是轮船,从武汉到武穴,晚上从汉口港上船,第二天早上从武穴港下船,150公里的水路,13个小时,欢聚中夹杂着疲惫。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摔跤骨折住进武汉儿童医院,当时爸爸正在外地工作。得知消息后,爸爸急得不行,从江阴坐闷罐车(当时叫“南京依维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赶回武汉,700公里的公路,他花了25个小时。爸爸本来是为了赶回来护理我,结果他旅途劳顿,自己生病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上小学时,暑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在汉口火车站坐火车,1000公里的铁路,14个小时,我睡着的“哈喇子”流在了爸爸妈妈的肩膀上。

父亲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小时候,他总带我在他的母校附近转悠。路过学校隔壁的铁四院时,父亲告诉我,这里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领军企业,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工程师们就开始在这里描绘铁路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生在90年代,儿时的种种经历,让我感觉远行的旅途太慢、路途太遥远!“能不能再快一点?”成了我小学、中学、大学的梦想和希冀。因此在我心目中,铁四院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高中毕业,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后,我来到慕尼黑工业大学交通运输系统专业继续深造。本硕六年时间,攻读交通运输专业的我,报考了铁四院,今天看来,这里也曾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如今,铁四院规划设计的高铁,武汉到武穴,曾经的水路13个小时,现在高铁只要40分钟;江阴到武汉,曾经的公路25个小时,现在高铁只要4个小时;武汉到北京,曾经的铁路14个小时,现在高铁不到4个小时。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高铁的确让我们的生活出行更舒适快捷。

追寻前辈足迹,我在这里奋斗青春

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铁四院总体设计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武汉轻轨1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运营,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漫长的18年后,我来单位报到,乘坐的是由铁四院总体设计的武汉地铁5号线,在杨园铁四院站下车。5号线的通车,实现了武汉主城区地铁全覆盖,再一次重塑武汉地铁交通格局。

5号线不仅是武汉,也是华中地区首条全自动驾驶列车,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自动运行,代表了目前国内先进智能列车工业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高水平,也是轨道行业“武汉造”的一个新的飞跃。

坐着单位设计的地铁5号线来上班,让我倍感自豪,这也让我坚定信念,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奉献青春。

听前辈们讲,20世纪初,铁路勘察人常用的工作套装是“两箱一板”。一箱装勘测设计资料,一箱装衣被,一块模板搁在两个箱子上,工具就是简单的皮尺、全站仪、水准仪等。随着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5G、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测绘科学技术进步明显,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建成运行后,为智能勘察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参加工作时,中国的高铁事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不禁让我对铁四院的光辉历史提起了兴趣,自此,我便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了解铁四院的历史,以及荣誉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期间,乘坐了日本高铁新干线,当被问及感受如何时,他回答:“就是感觉到快,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铁四院便开启了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着手编制我国第一部高速铁路书籍——《高速铁路》,也开始了京沪高铁相关研究与设计。从理论研究到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历时整整30年。期间,四院人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大到机车车辆的结构型式、动力类别,小到轨道上的每一个螺钉;从空中的电力接触网,到路基底层的受力变化;从列车内部的负压效应,到铁路噪音的影响……累计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多本技术规范,创立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高铁“划好了跑道”。

正是在这个高标准的“跑道”上,京沪高铁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诞生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实现了开通仅3年就实现盈利的传奇,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工程界诺贝尔“菲迪克大奖”。

“由京沪高铁开始,中国进入了高速铁路‘快车道’,建院70多年来,我们编制了中国高铁四纵四横网、八纵八横网,累计设计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铁,打造了高速铁路技术策源地……”如今,除了本职工作,我也是铁四院荣誉馆的一名讲解员,给前来单位参观调研的客人们讲解铁四院的光辉历史。每一次讲述,都是在追寻前辈们的足迹,也让我备受鼓舞,把这种无形的力量传递到工作中去。

不忘儿时梦想,为中国高铁高质量发展潜心研究

工作两年来,我先后参与项目70余项。涵盖了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国际陆港、物流基地、货场及专用线、港口码头、皮带廊道、风光电等多个领域。

这期间,我不断地向前辈们虚心请教,提升业务水平。在新长铁路无锡段的调研任务中,我通过编制实施大纲、制定策划,对铁路运输涉及的各行各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怀化国际物流港项目,我作为专业负责人全程从预可研做到施工图阶段,对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重点、内容以及流程有了提纲挈领的认知;在京广二通道科研项目中,我对各区段的现状及规划径路和客车开行方案进行梳理,分析京广沿线发展现状,探索京广二高速的可能性……

两年来,我通过多个项目的实践,夯实了专业基础。我的业务表现也得到了业主单位们的认可,纷纷给我送来表扬信和感谢信,这让我信心倍增。

反观历史,数十年来,四院人始终坚守“技术报国”使命,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多项“最早”“最长”“最快”“最强”“最美”等“之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引领现代铁路站房技术潮流,设计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开通运营超千公里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世界上第一条大面积湿陷性黄土高速铁路——郑西高铁;中国首条时速300公里山区高铁——合福高铁;最美海上高铁——福平铁路等等,一大批精品工程均出自铁四院。

前不久,由铁四院牵头承揽的中国铁建科研重大专项“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在武汉结题,标志着中国铁建在常导高速磁浮工程建造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了中国铁建在高速磁浮交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铁建挖掘新质生产力。这些骄人的成绩,让我为一名四院人而感到自豪。

今天,铁四院新的办公楼成为杨园的地标性建筑,这座大气磅礴的楼宇充满自豪地矗立在杨园的中心地带,向人们展现武汉设计之都的雄厚底蕴。和铁四院的蜕变相似,杨园也华丽转身,一栋栋腾空而起的现代建筑“串珠成链”,入驻的企业越来越多,区域也变得越来越繁华。在这里,我感受了铁道设计大师们的教诲,感悟了中国高铁专业学术的熏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杨园这片土地上,我会不忘儿时的梦想和希冀,为提升中国高铁的新质生产力,脚踏实地,潜心研究!

0 阅读:22

极目新闻

简介: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