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天团”讲述玉文化万年交流往事————《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出版

扬子晚报 2024-08-13 16:03:42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北村距今约50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址、高邮市龙虬镇龙虬庄村北距今7000-5500年遗址、句容市西北丁沙地具俊7000-6500年遗址、苏州距今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在江苏省境内,从南到北的这些古代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发现玉器的踪迹,其中不乏常见的玉玦、玉璜、玉镯等种类。玉从何处来?它们有什么作用,又被赋予什么文化意涵?从战国时期的玉璧,到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再到我们随身佩戴的玉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在近日出版的《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中,众多专家学者,从考古的角度出发,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娓娓道来。

2022年1月,为了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了《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邀请到许宏等15位考古学家,精彩讲述了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背后的考古故事。今年,中信出版·大方再次聚焦考古,选取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玉”,邀请众多专家,组建玉文化天团,共同完成《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一书。

该书出品人蔡欣在此前的分享会上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化干戈为玉帛”、“温润如玉”、“字字珠玑”等词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玉已深刻刻入我们的文化DNA,我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审美标准,无不受到玉文化的影响。

那么,玉从何处来?玉文化又经过什么样的层累,才成为现今的模样?

对考古人来说,玉是溯源中国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之一。最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据该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介绍,在我们巨大的国家版图的东南西北四极大方向上,都有美玉矿藏。东方,有辽宁岫岩玉和宽甸玉为代表;西方,有和田玉;北方,有贝加尔湖西南岸山地的优质俄料;南方则有翡翠矿。

距今1万年前,吉林白城双塔遗址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国玉文化的起点。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玉文化率先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体系,统一了整个太湖地区的礼制制度,这一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随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而良渚文化的玉从何而来?在书中,良渚博物院副院长黄莉介绍,“在江苏宜溧山地的小梅岭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玉良渚文化所用玉料性状相似,证明良渚玉料可能来自这类地方”。

对于书名中的“玉成中国”四字,叶舒宪教授解释说,如果从最早成系统使用的汉字(甲骨文)来看,其使用所覆盖的区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狭小范围;而玉文化分布的版图范围,至少在4000年前就是后来甲骨文使用范围的十倍以上!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的武威,从东北三省到岭南两广地区和东南部的台湾岛,玉文化以惊人的传播力,先统一了东亚的广大地域。因此,简单来说,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际先统一了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

据介绍,作为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一书邀请了13位资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组成“玉文化天团”,为读者带来多元的视角和文化新知。书中,从天南地北众多玉器文化遗址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0余处遗址做深入浅出的解读:8000年查海玉器、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玉礼器、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等等,全书呈现了万年以来,玉文化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发展的全景图。

除了众多玉文化遗址外,读者还能从《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中看到8000年前的流行风潮、数千年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以及玉器背后文化交流的传奇故事。

在南京的北阴阳营遗址和宜兴的骆驼墩遗址中,都发现玉玦的身影。在北阴阳营遗址中,玉玦作为随葬玉器,一般放在耳下。玉玦是什么?为何是这个形状?原来,早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便因其位于东北亚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玦文化的传播中心。玦是一种耳饰。以查海遗址为中心的玦文化圈向北可达黑龙江东北部、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向东跨海到日本北海道;向南到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越南。

日前,三星堆遗址发现古人的“玉料加工厂”成为新闻热点。距今3000年前后古蜀地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玉器,是将玉文化的交流体现到极致。比如三星堆三号坑出土的1件十分特别的玉琮,分明是来自西北的典型齐家文化玉琮,然而在传入蜀地后,本地玉工又在琮的两面外壁加刻了两株神树纹,创新性地融入了本地特有的树崇拜观念。再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1件每节都雕刻有简化的人面纹的十节玉琮,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作品,历经1000多年时间的流转,从长江下游辗转流传到了长江上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