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恶毒指责父母,揭露了人性的悲哀:人要学会说“人话”

球事记 2020-11-27 11:12:4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笔者曾在社交平台看过这样一句话:“父母高兴了几分钟便有了我,凭什么让我管他们的后半生?”情感如此偏激的话自然引得不少回复,赞同和反对的都有。

众多话语里,有一条尤为显眼:“究竟是拥有多么‘光辉人性’的人,才能用这种语言来分析父母?”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旁人,我们不知道发言者经历了什么,没有资格评价他的父母。但生而为人,我们应该要学会说“人话”,否则便是人性的悲哀。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从而揣摩发言者的心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语言和行为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网络评论更多体现出情绪发泄,而法律追究的是实际行动。

在法律条款中,即便父母没有尽到抚养义务,有能力的子女都应该对无经济或生活能力的父母尽到赡养责任。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公平,但这种强制关系才是诸多不公平中最公平的一种。

发言者称自己不过是父母高兴几分钟的产物,凭什么管他们的后半生,但这个”管“字存在许多界限,到底是给赡养费叫做管,承担父母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叫做管,还是经常看望父母叫做管?

情绪发泄不代表行动事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父母并没有十恶不赦,只是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对罢了,比如婚内出轨、谩骂子女、不教育子女等等。

法律遵循的从来不是绝对公平,而是遵从有能力者多承担、保护弱者的原则。事实上,这也是真正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手段,是保护个人许多权益的方式。

假如采取物竞天择的原则,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更别说追求人生的意义了。

人们在享受这些权益的同时,很容易忘记自己得到的,只盯着自己的付出并为此打抱不平。很显然,这是不恰当的。

也就是说,即便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并不出于心甘情愿,父母也确实没有照顾过他,但这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单纯的个人意愿。

用“父母没有尽到抚养子女责任”为由不赡养父母的人,不是在追求公平,而是出于个人视角的狭窄,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规则认知有误。

这种对父母的分析是不理性的,真正理性的人会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自己,而不是从个人付出来指导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回到心理学的视角,人们可以更加理解这种行为,这并不是出于个人人格的阴暗,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大众媒体及电视剧对感恩的宣扬非常多,但仅因为感恩去付出并不符合人性,因为人更偏向于根据情绪进行活动。根据情绪进行行动是动物的本能,情绪要求及时性和回馈性。

而对父母的感恩恰恰相反,它要求人们有长时效性。在人们心中,这种感恩情节难以为继,所以,社会对感恩也仅限于文化宣传,希望人们能不断地提升“社会人性”,减少纯动物性的暴露。

从这一角度,人们的抱怨及其他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么做是正确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发泄,但利用网络发泄情绪是扩散负面能量的表现,文字是可以被储存很久的。

正确认识行动规则,用更全面宽容的视角看待世界,把情绪和行为分开处理,人生会顺遂很多。

- The End -作者 | 汤米参考资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0 阅读:1
球事记

球事记

球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