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创新挑战赛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30余支精英队伍围绕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展开巅峰较量。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璀璨明珠,因其高度模拟人类形态和功能的复杂性,使得技术难度极高。作为国内首个大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本届挑战赛有何精彩亮点?又可以从中看出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哪些新趋势呢?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实现“三个首次”
转动阀门、通过石子路面、按按钮、开门、抓取杯子……比赛现场,每支参赛队需在规定时间内,操控机器人完成一系列的场景任务。
为了适应比赛要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HITIRC队对机器人进行了改装,包括加装激光雷达、3D打印的特制夹爪、手部摄像头等,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前四关我们都得到了满分,但在最后一关抓取时因为通讯发生了一点问题,导致没有抓住物品。”队员朱贺林略有遗憾地说。
北京通用智能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联席执行主任、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刘航欣介绍,本届大赛创下三个国内首次:首次从模拟场景跨入真实家庭服务场景、首次实现全自主智能作业比赛、首次引入生成式大模型任务规划考核。其中,由通研院设计开发的TongVerse具身智能训练测试平台提供了仿真测试环境支持,助力大赛实现首次从模拟场景跨入真实家庭服务场景的创新突破。
“本届比赛任务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考验,选手们需要让机器人能基于系统生成的文字指令,在室内环境里抓取到一样物品。”刘航欣表示,这不单要求机器人具备行走和抓取物体的能力,还需要运用到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去“理解”空间环境相关指令。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表示,作为国内首个大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此次大赛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希望青年人才把握时代机遇,矢志创新创造,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以赛促研、以研促产、集智攻关
本届大赛由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组委会主办,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中心联合承办,并得到了近二十家专业学术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大力支持。
学术领域,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中心、之江实验室、中国信通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校机构为大赛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产业领域,中国移动、海尔、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企业单位为赛事提供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
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核心控制技术研究、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此次大赛所用的人形机器人均由其提供。“人才紧缺,是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表示,举办这样的比赛,可以让高校学生积累一定的工程能力,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帮助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中选拔一批好苗子,为产业输送人才。
“近年来,苏州在机器人产业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由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机器人应用组成的完整产业体系。人形机器人也是苏州1030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顾万勇表示,接下来,苏州将以大赛为契机,集聚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创业创新人才,通过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和生态培育,联合人形机器人生产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项目,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助推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工信部去年10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今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是把人形机器人放在创新标志性产品的首位。
近一年来,AI大模型的技术进步赋予了人形机器人更强的理解和交互能力,引领具身智能进入新的发展。多模态大模型的引入,让人形机器人不仅在形态上类人,能走、能操作,更具备了聪明“大脑”,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迭代,在应用空间、产业前景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甚至有望适应多样化应用场景。
本次大赛聚焦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创新性地将实际生活场景融入竞赛,真实再现智能家居、智慧康养、特种服务等场景中的技术难题,旨在凝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在产业化方面的应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就人形机器人现阶段的发展而言,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还存在技术上的挑战。”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副院长罗定生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很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在大力布局,但是相关专业人才比较短缺,从中小学后备力量的培养、高校本硕博的专业培养以及社会全民素养的培养都十分迫切,而本次赛事对人形机器人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