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籍最大IP,王立群携重磅作品亮相南国书香节

南方都市报 2024-08-18 22:57:41

8月18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携新作《王立群读精装典藏版》再次做客南国书香节,引领广大读者走入司马迁的《史记》探索之旅。

与《史记》结下不解之缘

王立群,1945年出生在安徽六安市。他的人生轨迹他自己曾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概括:“祖籍山东,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开封。”

王立群教授携新作《王立群读精装典藏版》再次做客南国书香节

王立群从小喜欢看书,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那时候看书是件奢侈的事情。8岁的时候,随家一起迁到了河南开封市,为了看书,王立群就在开封市图书馆办了张借书卡,没事就往图书馆跑。由于喜欢诗书,比起同龄人来说,学习成绩要好得多。1965年,当时20岁的王立群报名参加了高考,考完后感觉非常好,而他的志愿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本以为十拿九稳,没想到最后由于没能通过政审,让他错失了上清华大学的机会。1966年被开封的一所小学聘为代课教师,先后当了七年小学老师和七年中学老师,生活中有挫折有辛酸。就在这个时候,他与《史记》结缘了。当时,他从学校操场上捡回一套被丢弃的《史记》珍藏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读到《史记》,这套书成为他在繁重体力劳动后慰藉心灵的唯一精神支柱,也开启了他此生研究、解读《史记》的缘分。

在最初拥有《史记》的日子里,王立群边工作边阅读边思考。1979年,他考上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老师要求读繁体字、竖排本的《史记》,还要求自己断句,那个要求就高了。”王立群回忆说,他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此后几十年,他由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步步变换着角色,《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的典籍之一,已然是王立群教授生命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79岁的他仍能大段流畅地背诵《史记》原文,生动再现这片土地上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王立群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史记》带来的。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正在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刚从北京出差回来,一大早赶回学校非常疲劳,他请求第一个讲,早讲完好回家睡觉。当天,他讲的是《鸿门宴》,平时给学生上课不知讲过多少遍了,15分钟时间,背着原文,边背边讲,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王立群胜出。

从1965年高中毕业到2005年踏入《百家讲坛》,这条路,王立群整整走了41年,《史记》成就了王立群。2011年,他在《百家讲坛》中讲《王立群读》之大风歌》,以幽默风格征服观众,从此一举成名。

王立群说:“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他坦言,是生活的苦难教会了自己忍耐和自强不息,让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与历史产生了共振。

读《史记》三千年历史,领悟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在王立群看来,《史记》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从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史记》的世界,世界的《史记》”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比如王立群教授讲到了关于客家文化的起源,当年赵佗建立了南越国,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沉淀在那儿,成为了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祖先。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的时候向朝廷请求,派中原的三万女子去南越,只要女的不要男的,只为和这驻守的五十万军队的部分士兵结合,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虽然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只派了一万五千人。这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到今天被广东的客家人尊称为“客娘”。如今的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一个镇有两百多个姓氏,保留着一个将近五十个姓氏的祠堂,正是当时南征的秦军沉淀下来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渊源。

王立群教授还评价项羽“政治上很天真,性格上很可爱”,他认为,项羽虽然只活了31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史记》的十二本纪中,从《秦始皇本纪》开始,除了《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都是汉代刘姓皇族的“本纪”。《吕太后本纪》是个例外,因为她没有称帝。《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他的传记成就了《史记》,《史记》的记载也使项羽千古留名。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看淡了个人的生死荣辱,珍视江东子弟的声名。他不愿苟且偷生,更不可能屈膝投降,这不是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歌,而是一位血性男儿的赞歌。在王立群教授看来,项羽虽败犹荣,其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展现了乱世英雄的血性与尊严。

王立群教授认为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虽然有很多毛病,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例如爱骂人,关键时刻只顾自己不顾孩子,流氓气浓厚,但他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刘邦取得成功,他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有很多的方面,“比如刘邦非常善听,谁的话有道理,他一下就能听出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善听,这让他能集中所有人的正确意见,最后做出决断。除了善听,刘邦还知人善用,多谋善断。这显然比项羽高明多了,项羽有点刚愎自用,太自信了。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用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了,就是刚愎自用。”

同时,他对吕后、汉武帝等人物的剖析,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生的酸甜苦辣,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文化的传承脉络,使得读者在品读《史记》的同时,得以窥见历史的立体画卷与人性的幽深矿藏。

王立群教授指出,“《史记》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读懂《史记》,就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尊重与传承。《史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在实践中的体现,彰显了英雄豪杰对家国的责任担当。它提供的历史智慧,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指导未来,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首次推出精装典藏版,全面升级,全新修订

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精装典藏版》,是他60年《史记》研究的结晶,近期以精装典藏版形式面世,邀请知名设计师潘振宇精心打造,装帧设计既传承了中国古籍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王立群教授介绍说,他目前讲《史记》,包括这次修订《王立群读精装典藏版》主要依靠的是《史记》,并以《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书》等其他史书内容作为补充互证,力求严谨、准确、全面。“我使用的考古史料并不多,毕竟考古史料是片段,是不是能够完全推翻《史记》记载?我觉得出土文献的东西可以做我们研究的参考,可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引用它,但是如果说用它完全取代《史记》,我的态度是需要慎重一点。”全书在保留“百家讲坛”十年讲《史记》原有精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与优化,删减了重复引用的原文,精选《史记》经典片段与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解读相辅相成,以文白对照的形式,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研读这部传世经典。其中《西楚霸王项羽》重新定位为乱世英雄,全部内容作了重大修订。

此次推出的精装版,不仅在形式上展现出对《史记》的敬意,更在内容上通过王立群教授独到的解读,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读者在品味《史记》魅力的同时,深入思考人生、社会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层次问题。这套作品无疑将成为读者深入了解《史记》、感悟历史智慧、提升文化素养的珍贵读物,同时也是赠予广大读者的一份文化厚礼。

认真阅读《王立群读精装典藏版》的小读者。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实习生罗彦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