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的淮南党组织

淮南日报 2024-08-22 15:32:49

1927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5月下旬,省临委在武汉法租界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传达中央指示,讨论恢复安徽省各级党的组织、发展工农运动和创造条件回安徽开展工作等问题。随后,淮南地区中共党的组织也成立起来。

寿凤临时县委的成立。1927年7月中旬,省临委与在武汉的寿(县)凤(台)籍党员取得联系后,指定薛卓俊、朱松年、许一清、曹广化等组成中共寿凤临时县委,并派遣他们立即返回家乡,在白色恐怖尚未蔓延之前,自上而下地恢复、整顿和发展组织。临时县委成员返回后,大多数通过关系进入了教育界,以教师为公开身份开展革命活动。经过短时期的艰苦努力,恢复和建立了小甸、瓦埠、汤王、姚皋、上奠、大井、张嘴、董庄、吴山等支部,窑口特支,以及石集、堰口、保义、城关4个特组。年底,在小甸集成立了寿县第一个区委——中共瓦埠区委,书记曹鼎。1928年2月,建立了中共凤台特别支部(化名冯德芝)。

寿县县委的成立。1928年3月,在中共皖北特委的指导下,寿县各界人士在东大街福音堂召开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大会。寿县党组织利用这次反蒋大会之机,接着举行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寿县县委,书记王影怀。会后,党员分赴各地开展宣传和组织活动,建立了史大郢特支、正阳独立支部、廖家湾支部(后改为廖家湾区委)、汤王区委、高皇特支、王圩孜党小组等党的地方组织。这一时期,有党员300余人。后分别在瓦埠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寿县代表大会。

凤台县委的成立。192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暂时取消安徽省临委,将省临委所辖区域分为4个中心区域,成立中心县委,直属中央领导。6月初,阜阳中心县委成立,领导阜阳、颍上、凤台、太和等县的革命斗争。为了加强对凤台革命工作的领导,阜阳中心县委决定成立中共凤台县委,由寿县县委特派员刘启元负责筹备。凤台县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人和农民运动,成为当时阜阳中心县委所辖区域内党的基础和革命斗争较好的地区。10月,受阜阳中心县委派遣,李襄言到田家庵建立了中共淮矿特别支部,并任支部书记,隶属凤台县委领导。此后,淮矿特支陆续在大通矿警队中建立了士兵支部,在九龙岗煤矿建立了矿工支部,在洛河镇建立了工人特支。淮矿特支于1931年8月停止活动。

阜阳中心县委在田家庵。鉴于阜阳斗争形势异常恶劣以及淮南地区的产业工人较为集中,1929年12月11日,阜阳中心县委机关迁到淮南田家庵,12日,召开扩大会议,撤销凤台县委,党的基层组织由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并将淮南煤矿作为工运工作的中心区域。这时期,中心县委还领导开展了党内反对托派的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后于1930年6月迁回阜阳南乡的小田集。

皖北中心县委在寿县。中共中央为加强鄂豫皖苏区周围白区工作的领导,发动游击战争,决定在寿县和合肥分别成立皖北、皖西两个中心县委。193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寿县上奠寺主持召开寿县、凤台、阜阳三县党的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即寿县中心县委)。会议根据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利用寿县控扼长淮、接近津浦、毗连苏区,夺取寿县就能控制皖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在寿县发动武装暴动,开展扩大苏区外围的斗争。中心县委机关设在正阳关,指导寿县、凤台、阜阳、颍上、太和、固始、新蔡、息县、霍邱等9县工作,后又增加指导涡阳、蒙城2县。中心县委隶属苏区的皖西分特委领导(后隶属皖西北特委领导)。皖北中心县委成立后,寿县县委撤销,寿县党组织直属中心县委领导。

寿县和凤台两县县委的改组和重建。1931年8月,随着形势发展,为加强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将皖西(合肥)、皖北(寿县)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合肥。皖北中心县委撤销后,寿县县委重新组建,隶属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12月,中共中央给寿县发来指示信,指出:寿县是鄂豫皖苏区的区域之一,发动游击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同时,派巡视员来寿县指导工作,并改组了寿县县委。1932年夏,中共临时中央局为加强对皖北各县党组织的领导,支援鄂豫皖苏区军民保卫红色根据地,决定把皖西北中心县委分开,成立皖北(寿县)和皖西(合肥)两个中心县委。寿县中心县委成立后,先后指导皖北9县和皖北、豫南12县党的工作。1934年10月以后,由于斗争形势严峻,寿县境内党组织基本被破坏,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不久,上海临时中央局来信取消了中心县委。这一时期,凤台县委也经历多次改组,隶属关系多次变动,1934年10月,因形势恶化,凤台县委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与上级失去联系。

淮南地区党组织成立后,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加强革命宣传,领导工农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开展学生运动。1928年,寿县县委分别在城关、三十铺、团城、瓦埠建立了共青团支部。1929年下半年,以县初级中学团小组为主创建一个半公开的群众组织——读书会,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引导学生投身到革命洪流。1930年,寿县初级中学学生开展罢课斗争,同年秋冬,正阳进步师生还成立进步革命组织上海鸣社正阳分社和正谊学术研究社,积极学习宣传进步思想,帮助红军收集情报。

开展农民运动。淮南地区基层党组织成立后,深入乡村,通过开办平民夜校等方式,在广大贫雇农中开展革命宣传,建立农民协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组织发动“四抗(抗租、抗税、抗捐、抗债)”斗争和罢工斗争。这期间的群众斗争主要有:廖运周、许光达等人1928年7月领导发动的廖家湾六六(农历)雇农罢工;1928年冬正阳木工罢工;三觉农民1929年揭竿而起打富济贫斗争;史大郢党组织1929年秋领导发动的佃农减租抗租斗争;白塘庙党组织1929年秋领导发动的白塘庙、店子集、丁家岗等地雇农罢工斗争;寿县县委1930年领导发动的茶庵农民抢平粜粮斗争;1931年12月淮堤(便硖段)民工罢工;1932年4月六坊堤民工罢工。

寿县学兵团兵运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恢复地方党组织的同时,大力开展兵运工作。1927年冬,寿县学兵团成立。为壮大党的力量,在上海的中央军委负责人周恩来派共产党员孙一中、廖运泽、廖运周、许光达回寿县,协助筹办学兵团。学兵团的教材用肖楚女、恽代英在广州农民讲习所讲稿,还时常组织学员深入农村进行革命宣传,提高了广大学员的阶级觉悟,从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由于学兵团革命活动过于红火,迫于压力,不久学兵团解体。

开展武装斗争。在淮南党组织的领导下,淮南地区先后开展了白塘庙起义、瓦埠暴动、黄家坝暴动。这几次武装斗争,进一步震慑了敌人,唤醒了民众,同时也有力地声援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5月,寿县县委借着红二十五军占领寿县正阳关之机,将几支武装集中起来组成游击队,指定曹广海、孙瑞训负责指挥游击队的行动。游击队成立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活跃在寿县广大农村,打击叛徒和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寿县游击队经过发展壮大,于1934年5月底成立皖北红军游击大队。10月初,转移至合肥,与合肥游击队合并成立皖西北游击大队。1935年6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决定把皖西北红军游击大队扩建为皖西北独立游击师。游击师成立后,转战江淮之间,有时在游击区配合苏区战斗,有时到苏区直接与红军共同歼敌,令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地主豪绅惊恐不安。(通讯员陈静)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