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将就业促进行动作为暖民心行动之首推进
“三公里”就业圈助力“家门口”就业 日前,我市发布《暖民心行动方案》,聚焦群众关切之事、关键之事,部署10项暖民心行动,并将就业促进行动作为暖民心行动之首推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确保我市就业形势保持平稳。 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减负担、稳岗位、提技能、扩就业等援企稳岗政策,为企业纾困,稳定就业。今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就业岗位带来较大冲击,部分重点群体就业风险增加,劳动者对优化就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为此,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起草了淮南市《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坚持短期举措和长远规划相结合,优化就业服务,聚焦重点群体,创业带动就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劳动者就近就业、充分就业。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首先围绕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方面,提出以建设“三公里”就业圈、“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力争2022年40%以上、2025年70%以上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打造我市“三公里”就业圈特色品牌。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围绕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方面,围绕培育“6+1”产业,建立用工、求职“两个清单”,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平台,提供个性化用工招工服务。特别是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淮就业机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年均新增技能人才1.7万人,举办招聘会不少于670场次,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4100人的目标任务。 围绕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方面,针对高校毕业生,迭加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在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2515个基础上,开发1500个短期就业见习岗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淮就业创业。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3700个,2022年创新开发临时性专项岗位23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业的人员。 围绕贯彻落实保障方面,明确了各项资金支持政策,包括“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全省公共招聘服务平台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阶段性稳就业补贴、临时性专项岗位奖补等。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是除了已有的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之外,明确提出一项短期政策,旨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减轻疫情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临时性专项岗位奖补也是短期政策,根据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就业人数,由省财政给予岗位所在地3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钧)我市强化联动清欠机制,兜牢农民工工资底线
打好“组合拳” 解决忧“薪”事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对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的欠薪案件、人数、金额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市根治欠薪工作在全省考评荣获A级等次好成绩。 2021年度,全市查处的工资类案件中,共涉及农民工835人,清欠农民工工资1700余万元。今年1至6月份,全市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4件,涉及农民工249人,清欠农民工工资605万元,没有因欠薪引发群体性上访、堵路等过激行为。 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中,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监管责任,建立了根治欠薪议事协调机制,形成了各县区、管委会、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联动清欠机制。同时,我市将根治欠薪工作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2020年5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条例》宣传培训,对各县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和在建工程项目企业负责人等开展专题培训40余次。2021年,通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一周年宣传,联合住建、水利、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企业、进工地”,走访企业300余户,深入在建工程项目工地125个,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 2021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定《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由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领域会同人社部门推进实施,目前已覆盖全市在建工程项目。另外,我市积极推进建设领域劳动用工实名登记管理及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依据工资支付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施工企业用工和工资发放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中,我市畅通维权渠道,及时化解纠纷。市、县(区)成立联合办公机构,设立受理窗口、举报信箱,畅通维权热线电话、网络平台,全天候受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举报投诉,确保农民工“投诉有门”。 我市还开展专项行动,依法治理欠薪。2021年,我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先后7次抽查了10个县区51家企业。联合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检查120个施工项目,约谈施工企业和开发企业36户次。对1家未按规定缴存工资保证金的施工单位,予以行政处罚10万元,对9家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拨付资金到农民工工资专户行为,责令限期整改。 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中,我市还加强行政司法衔接,综合应用行政、刑事、信用等惩戒手段,全面强化欠薪失信联合惩戒,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钧)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