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昌宁县:特色产业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23 11:21:28

临近中午,位于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下甸村的冷链物流企业冷库里,几十名工人忙着分拣、包装,一箱箱新收购的蔬菜,被装上货车,发往目的地。

“这个季节是淡季,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蔬菜只有二三十吨,主要有小金豆、油豆,以及少量苦瓜、扁豆。”保山千业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友,一边安排工人装车一边介绍,德宏、大理、版纳等地的蔬菜也集中到这里,再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湾甸乡围绕打造“优质生态农业升级版”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构建了特色产业种植、特色产品集散、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三个基地。

“全乡有24家冷链物流企业,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每年本地蔬菜和乡外蔬菜在这里交易量达20万吨,全年销售额超8亿元。”湾甸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蔬菜采收高峰期用工量达15000人。

近年来,昌宁县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在以柯街镇、卡斯镇、湾甸乡为主的枯柯河流域,大力发展果蔬特色产业,不断增加各族群众经济收入。

8月19日,卡斯镇龙潭村大泺部自然村举行抓稻田鱼活动,吸引了县内外游客前来体验。“稻田养鱼是我们村近年来拉长农业产业链、农旅融合的尝试,每亩可增收1000元左右。”龙潭村党总支书记赵路杰介绍,他们还发展草莓、西瓜等特色水果采摘庄园。

如今,卡斯镇已有5个村、30多家农户发展了400余亩水果采摘庄园,形成了特色水果采摘、生态鱼塘垂钓、田园观光游览、傣家风味餐饮、时鲜农产品采购一体化的农旅融合之路,实现全年旅游观光的有效衔接。

“我们坚持做优做特农业产业,重点发展万亩蔬菜、万亩水果和万头养殖3个规模农业。”卡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巩固和壮大果蔬特色产业。

在卡斯镇链子桥旁,路边一块广告牌格外醒目——“龙潭村党员直播示范基地”,这里是龙潭村的清香木育苗棚。

“我们还打造红色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把电商作为大众创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帮助群众拓宽了本土农产品的销售路子。”赵路杰告诉记者,他们以“党建+电商+农户”的模式来推动清香木盆景盆栽产业,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发展种植清香木苗木2万余株。

从湾甸乡驱车沿枯柯河流域行驶而上,柯街镇芒赖村的“粮菜轮作”的农田映入眼帘。“等水稻收割后,我们架起大棚种植冬早蔬菜。”芒赖村党总支书记张绍华指着眼前的农田说,早在1998年村里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冬早大棚蔬菜,成了柯街镇发展冬早蔬菜产业第一村。

经过26年的发展,如今的芒赖村已成为枯柯河畔冬早蔬菜重要生产基地、昌宁县南菜北运和柯街镇无公害蔬菜重要种植基地之一。

“冬早蔬菜种植规模已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5000余亩,产量从过去的不足100吨发展到现在的13000吨,种植种类从单一的西红柿、黄瓜发展到现在的辣椒、四季豆等20余个品种。”张绍华说,芒赖村已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冬早蔬菜已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冬早蔬菜是柯街镇农业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持续打好‘绿色蔬菜’牌,将蔬菜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柯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柯街镇将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全面推广“粮菜轮作”种植模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粮菜双丰收,农民增收多渠道。

近年来,昌宁县依托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助农增收致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种植了12.5万亩冬早蔬菜,走出了一条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子。

“我们紧紧抓住云南省重要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和全国南菜北运试点区,在枯柯河流域以‘互嵌融居+共同富裕’为创建主题,发展好果蔬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富裕家园。”昌宁县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昌宁高质量发展。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艳鹏李建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