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拓宽医学创新边界,引领瓣膜病诊疗进步新纪元|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24 14:20:50

2016年初,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以下简称西京医院)接诊到一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年逾古稀,身体状况虚弱,并且伴随多种其他疾病。在过去,面对这样的患者,临床往往只能给出一种无奈的答案;然而,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飞给患者带来了新选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当时,全国能够独立完成TAVR手术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不超过十家,而在整个西北地区,尚无一例成功的案例。因此,对于李飞和全国心血管学科医生来说,引入这项创新技术和手术业务,必然伴随着压力和挑战。‍

紧张与动力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国瓣膜病患病率约为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

李飞介绍:“瓣膜性心脏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我初为住院医生时,冠心病介入治疗尚不普及,住院患者中心衰患者占多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相当多的患者都是由瓣膜病引发的心衰,晚期无法手术,药物治疗效果差。虽然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由老年退行性病变、房颤和冠心病等引发的瓣膜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群体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成为了主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脏瓣膜病的可能性也会变大,特别是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瓣膜病的高发人群,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出现瓣膜退行性的改变。

彼时,全球数千万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面临着一种沉重而无奈的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接受创伤较高的外科开胸手术作为治疗方式。遗憾的是,由于高龄、伴发多种疾病、体质衰弱等原因,大量患者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李飞阐述道:“由于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并且心脏瓣膜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多发疾病,身体比较虚弱,不一定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这些患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TAVR术式应运而生。TAVR技术以其微创的特点,成为了许多高龄、高危、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的新选择。它避免了传统外科开胸手术的大创伤、高风险和长恢复期,使得许多原本因身体条件限制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机会。

TAVR的革新之旅

TAVR手术与外科手术不同,能够帮助医患实现不开胸置换瓣膜。该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股动脉穿刺,把介入导管送入体内,将人工心脏瓣膜精确输送到病变主动脉瓣的位置并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有效恢复瓣膜正常功能。

据了解,TAVR手术更讲究“心脏团队”的合作,“过去像冠心病、高血压、心血管治疗,可能是心内科的一个团队就可以完成,但是现在TAVR手术需要多个科室团队来进行协作,比如需要联合超声科、放射科、麻醉科等,组建一个‘心脏团队(HeartTeam)’,来共同完成一个TAVR手术。”为了熟练应用这项技术,业内包括李飞在内的一众心脏专科医生进行了详尽而周密的准备,以确保手术中的每一步操作、每一环节处理、每一技巧运用都烂熟于胸。这不仅是为了术前准备的万全之策,更是为了手术安全性的极致追求,力求将患者伤害降至最低,并发症风险减至最小。这份挑战既是沉重的压力,也是推动专业精进的不竭动力。

“如果医生不敢面对这些压力,那么部分患者就失去了治疗选择;如果医学界只是固守传统治疗方法,那么医学进步就无从谈起。”李飞说。抱着这样的信念和充分的准备,李飞所在的西京医院心脏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于2016年开展了第一例TAVR手术,历经两个多小时手术过程异常顺利,患者在术后一周左右便康复出院,这同时也是西北地区首例TAVR手术。自此,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一路走来,不断创新和探索,开创了多项西北地区甚至国内首例术式。

李飞对于2018年的急诊TAVR手术也印象深刻。当时,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王先生,李飞便意识到情况的危急性:患者正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已经连续数日无尿,意识模糊,脸色苍白如纸。如果不立即进行手术干预,他的生命可能只剩下短短几个小时。

这次手术并非一般的TAVR手术,而是急诊TAVR手术。这意味着在时间紧迫的高压下,一些辅助诊断的手段、讨论手术策略的时间十分有限,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将更为复杂,风险更高,往往需要借助额外循环辅助装置来维持患者生命。此外,急诊TAVR手术对手术流程和操作技巧要求也极为严格。

但面对生命的流逝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李飞深知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冒险一搏。最终,凭借他以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手术取得了成功。更令人欣慰的是,在2022年的随访中,已经年近七旬的王大爷依然能够正常生活,摆脱了疾病阴影。

从最初的尝试到第一百例的成功,再到如今累计近千例的佳绩,李飞强调道:“新技术也迫切需要得到大面积推广”,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凭借卓越技术和不懈努力,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在先行者的积极倡导下,TAVR手术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这一革命性的手术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医疗创新没有终点

2017年开始,随着理念普及、技术推广,和包括球扩瓣在内的多种心脏瓣膜产品获批上市,越来越多医生掌握了这项新技术,TAVR手术数量开始显著增加。

据国家经导管瓣膜治疗数据库(NTCVR)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度截至10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累计约3.5万多例,我国在TAVR领域正处于“量质”齐增的关键阶段。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与术后恢复时间。然而,尽管已取得显著成就,TAVR技术在中国仍保持着不断进步的态势,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不断探索,致力于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力求在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及患者长期预后上实现新的突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TAVR技术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体现在手术技术的精细化操作上,更包括患者筛选、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以及术后随访等全方位、多环节的优化策略。中国专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TAVR治疗体系,提出了“中国经验”,为全球TAVR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国内TAVR治疗的整体水平,也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促进了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如今,对于全球70岁以上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而言,TAVR已成为主流治疗方式之一。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推荐TAVR而非传统开胸手术。”李飞提到,技术创新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随着TAVR手术的普及,中低危适应症的拓展,中国患者死亡率大幅下降,从最初的7%~10%降至现在的不足5%。

尽管如此,他认为挑战依然存在:虽然中国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医疗行业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心脏瓣膜病的机制,并进行技术创新,以研发出更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生的共同愿景,就是让大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医疗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李飞表示,将继续优化手术流程,学习最新技术,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开展临床研究,探索并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创新技术和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期待中国与全球顶尖医学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更憧憬我们的创新技术能够跻身世界前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