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就问如何让孩子加强数学思维?
我让他别太焦虑了,低龄孩子谈数学思维是没有意义的。
我问他孩子有没有报其他兴趣班?
他显得很纠结:“想让孩子去学武术、绘画和书法。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好像学理科才有未来,否则很难生存。我自己就是文科生,现在也在写程序了,每天干到一两点。”
接着他又说,应试教育他也不赞成。天天考,考出来最后还是找不到工作。
朋友和我的这段交流,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他清醒意识到,卷孩子不如卷自己,他自己很努力。
第二,迷茫与矛盾,他一边说学理科才有前途,不学数学思维会被淘汰,一边也知道程序员大量下岗;一边不想让孩子上功利的兴趣班,一边又想让孩子学美术学大字。
不报班焦虑,报了班更焦虑,这可能是目前大多数普娃家长共同的心态。
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像导演饺子的母亲那么幸运,饺子自己就有明确的目标和极强的内驱力,父母只需要做到包容,静待花开,不添乱就可以了。
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父母没那么幸运,孩子自驱力没那么强,兴趣爱好没那么明显,他们似乎很平庸,只喜欢看球赛刷爽文,最大的爱好是游戏刷视频。
未来时代,兴趣教育至关重要。但这里说的“兴趣”和家长眼中的“兴趣”相距甚远。
举个例子:五年级学生小雅,钢琴考过十级后发誓永不碰琴。其母后悔道:"当初老师说每天练3小时保证过级,现在孩子说考级曲目像牢房,锁住了她对音乐的爱"。数据显示,75%的琴童在考级后放弃乐器。
很多家长,对兴趣教育存在三大认知偏差:
①功利化筛选:我们把兴趣班变成投资理财产品,武术是"身体股",绘画是"美育债",编程是"科技期货",却忘了孩子眼中闪烁的光,本不该被换算成年化收益率。
②标准化考核:用考级证书衡量兴趣成果,复制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导致,强制训练摧毁真正的热爱。
③替代性满足:通过报班缓解自身焦虑,人有我也有嘛,而非观察孩子真实需求。
家长眼中的"兴趣"常常是标好价签的技能罐头,常常使自己沦为“兴趣杀手”而不自知。
那真正的兴趣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建议家长借鉴芬兰式教育——现象式学习:让孩子在拆解旧钟表时悟出机械原理,在给玩具治病时萌发共情力。原来,发现那些“无用“却闪光的时刻,才是最高明的教育。
AI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时代,900万个岗位会消失!但同时,未来60%的新工作尚未出现。

如果我们想摆脱焦虑,是不是应该放弃对刷题的执念,乐观一点看待未来,60%的工作还未出现呢,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抓紧时间培养孩子的复合能力!
在任何一个领域中要成为专业人才,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要进一步成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那么至少要同时在两个领域中成为专业人才,这都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时间投入,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这种能力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复合:指一个人要掌握两个或多个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复合:涉及在两个或多个专业领域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复合:能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和解决问题,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创新。复合型人才被视为现代社会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特别是在需要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行业中,如IT、金融、医疗等。培养复合能力通常需要通过系统的跨学科学习,结合理论与实践,如高校中的双学位制度、跨专业考研、考博的机会以及工作中的专业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