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麻醉医学“新势力”较量|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show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8-27 14:21:57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你们肩负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使命。”8月23日,由麻醉医学专栏编委会指导、《医师报》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中期会·华北站召开,来自华北地区的25名中青年麻醉医师汇聚一堂,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巅峰对决。

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教授在致辞中深情言道,中青年医师,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今天和未来的缔造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肩负着引领中国麻醉学科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崇高使命。

黄宇光教授表示,中青年医师应以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和人文麻醉为发展理念,让麻醉的安全成为工作的最底线要求,学术麻醉成为提升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品质麻醉代表医疗服务的基本标准,人文麻醉则是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平台和基础。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黄宇光教授将“提质增效”视为麻醉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策略,并提出四个关键要素:

竞争(competi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沟通(communication)

共赢(congratulationforeachother)

他强调,这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并鼓励中青年医师要不断追求创新,珍惜每一次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在攀登医学高峰的征途中,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唯有不断创新,勇于自我革新,敢于否定那些曾经认为‘正确’‘高大上’的观念与做法,才能持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黄宇光教授满怀期待地表示,期待通过“中青年麻醉菁英”活动,能催生出一批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麻醉新星,成为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用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麻醉学科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旨在为全国麻醉菁英输送华北区域的麻醉人才。”《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就麻醉菁英标准进行了宣讲。她介绍,在麻醉学领域众多专家的指导及共同努力下,《医师报》近年来创新性地开展了麻醉专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并特别开设了麻醉医学专栏,聘请了81位麻醉专家作为专栏编委提供指。

2023年,在编委会的指导下,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正式启动,共设定了四类荣誉: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这一活动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评价。

今年活动如约而至,于3月启动,工作人员组织了全国各地区的麻醉医师在省内完成申报,并计划在9月中旬完成大区的中期会,最终将在2024中国麻醉学会(CSA)年会上完成菁英名单公布。

本次活动由张艳萍执行社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谢克亮教授共同主持。谢克亮教授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对中青年麻醉医师们展现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表达了赞赏。他鼓励所有参与者继续探索和实践,为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part1:麻醉前沿,技术创新篇

申报本次中期会·华北站安全麻醉菁英·技木创新类共4位讲者,谢克亮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戚思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贾慧群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表示他们均展示了其在麻醉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有2位讲者凭借其在麻醉技术和医疗设备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广民医师因其在医疗设备研发领域的多项创新成果获得认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陈宣伶医师则因她领导的团队在烟雾病(MMD)手术麻醉管理上的突破性进展受到赞誉。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入选名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广民在医疗设备研发领域展现出了不凡的创新能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自本科起,他对光棒和硬镜插管技术产生兴趣,这些技术能减少患者不适。研究生阶段,他自学并研发了新型多根光纤维插管光棒,解决了传统光棒易折断和前端可塑性差的问题。陈广民的设计通过热抛光技术提高了光棒的柔韧性和抗弯折能力。他继续创新,推出了多款医疗设备,包括WIFI传输可视插管硬镜、手机连接可视喉镜等。至今,陈广民已申请16项专利,拥有8项授权专利,并主持了一项医疗新技术项目。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宣伶介绍了其团队在烟雾病(MMD)治疗中的麻醉技术创新。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关键挑战是维持适当的脑血流量和颅内压,确保脑氧供需平衡。陈宣伶团队提出了基于脑血氧饱和度(rSO₂)值来指导调控患者血压的新方法,通过调节血压、吸入氧浓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和红细胞输血等因素,显著提高了手术后患者的脑灌注,并减少了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这项技术已使患者术后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20%降低至13%。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学前沿》杂志上,对烟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art2:临床探索,科研创新篇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共6位讲者分享了他们在麻醉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戚思华教授、谢克亮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喻文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荣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韩非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

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依泽医师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立民医师凭借其在疼痛管理和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脱颖而出;李依泽致力于揭示疼痛的本质并开发新型疼痛监测技术;张立民则专注于理解并减轻手术前后可能出现的认知功能损害。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入选名单

疼痛为何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疼痛机制的复杂性和研究的不充分性。为此,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依泽致力于通过深入研究疼痛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先进的监测设备,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加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案。

她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中发现,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运输参与了痛觉过敏的产生。此外,针对全球35%人群遭受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她通过研究RNA甲基化修饰的机制,发现了N6-甲基腺苷脱甲基酶FTO在其中的潜在作用,为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解决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立民近年来围绕围术期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以神经元“焦亡”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提出了血管阻断情况的三种分型,构建了精细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在失血性休克研究中提出了“免疫凋亡沉默理论”。此外,他还发现失血性休克等创伤应激诱发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与睡眠节律变化、睡眠障碍相关,为麻醉治疗失眠等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展示了在该领域的深厚造诣。

Part3:精益管理,效能提升篇

本次申报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的选手共有5名,康荣田教授,韩非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姜万维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麻醉学系主任贾慧群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他们指出,在麻醉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他们凭借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革新,显著提高了麻醉服务质量与安全性。

天津市南开医院张圆医师与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倪诚医师,以其卓越的管理实践和科研成就成为亮点;张圆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科室服务品质;倪诚则在临床管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等方面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共同为我国麻醉医学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入选名单

“我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从优化管理中要效益,从优化管理中要安全,从优化管理中提升麻醉科的服务品质。在教学方面,我培养的学员获得国家级优秀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天津市南开医院张圆分享了她在麻醉科管理模式探索中的经验,包括探索并实施了一体化管理模式,如统一的人员、财务和物资管理,形成了术前、术中、术后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并成立重症小组,促进双重人才成长。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品质,降低了死亡率,减轻了患者负担,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倪诚不仅在临床管理体系的建设上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论著,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努力实现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倪诚指出,在管理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他推动了麻醉科的临床管理体系的建设,他还注重智能化监测和精细化管理,积极建设儿童诊疗培训基地,并开展了包括鞘内吗啡泵在内的各类儿童治疗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倪诚不仅提升了肿瘤医院麻醉科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还培养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Part4:技术与温情,公益基层篇

华北站共有10人申报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委员、顺义区医院主任医师张益国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疼痛科主任、麻醉科学科带头人王坤教授,航空总医院麻醉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方七五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于泳浩教授,天津市南开医院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主任余剑波教授分别对讲者进行了点评和提问。从张益国教授的专业点评到王坤教授的深刻提问,每一位讲者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精益管理和效能提升的内涵。

刘明医师在冈比亚的医疗援助中,不仅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还通过国际合作和捐助,展现了医疗援助的深远影响。张剑医师则通过普及心肺复苏技能,提高了公众的急救能力。吉晓晨医师通过公益医学讲堂,将医学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群体。孙喜家医师则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均取得成就,他的援藏经历和武汉疫情期间的工作,更是体现了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这些故事不仅是医疗技术进步的见证,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传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在医疗领域实现精益管理和效能提升的宝贵启示。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入选名单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明详细回顾了自己在冈比亚的医疗援助经历。他带领团队完成了1500余例手术麻醉,并创新性地将国际先进的诊疗流程应用于麻醉管理,显著提高了当地的医疗监测水平和安全性。

“我深知要想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就必须带领团队共同进步,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刘明还分享了他如何推动当地医护人员到中国学习,让援助理念薪火相传。他的工作不仅获得了冈比亚行医执照和西非外科联盟专家级医师认证,还收到了冈比亚总统亲笔签名的嘉奖令,这是冈比亚最高的国家级荣誉奖励。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但存活率仅为1%左右,这让我深感提高公众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的紧迫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剑自2019年加入心肺复苏哈尔滨公益学术组织以来,积极推动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普及。

张剑在培训中不仅传授心肺复苏技能,还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师资力量,以实现教育的长远影响。她还积极参与公众号的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发表原创性文章和科普文章,进一步扩大了心肺复苏知识的影响力。

沧州市中心医院吉晓晨的工作不限于手术室,更通过公益医学讲堂,将医学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她创立的“小陈公益医学小讲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通过71次讲座,影响了30万人次的公众。直播讲堂不仅揭秘了手术室的神秘面纱,还普及了麻醉知识,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她的科普作品,以其生动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获得了省级奖项。

在基层医疗支持方面,吉晓晨积极参与救治工作,无论是中年女性的盆腔巨大肿物,还是民工的坠落伤,她都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心,为患者带来了新生。

“做好人文麻醉必须要有过硬的麻醉技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孙喜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他发表了7篇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约26分。

孙喜家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他的援藏经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16年~2018年,他在西藏那曲地区进行医疗援助,面对高海拔和恶劣环境的挑战,他坚持为当地医生提供培训,积极参与临床工作,一心只为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的努力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认可,收到了表达感激之情的锦旗。

结语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人才的风采,及他们对学科建设的执着和追求,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专家团对麻醉事业的热爱。”黄宇光教授提到,国家层面要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而麻醉学科的发展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黄宇光教授强调,麻醉学科的凝聚力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他回顾了自己40多年的麻醉工作经历,并对未来充满信心:“麻醉学科将不断满足公众的期望,并在多学科合作中实现共赢,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张艳萍执行社长也表达了对中青年麻醉医师的期望和鼓励,她希望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会议中获得启发和动力,为麻醉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