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掠波,鱼儿跳跃,青山连绵,竹林茂盛,漫步长江流域重要支流赤水河畔,眼前闪现一幅亮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四川省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连友农场负责人白连友说,近些年随着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以往一些难觅踪迹的鱼类也多了起来。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四川,最终注入长江。赤水河不仅是连接云贵川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还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
近年来,为共同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云贵川三省通过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开创了赤水河全流域保护治理的良好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构建,赤水河流域将日益水清岸绿、生机勃发。
▲古蔺县郎酒两河口生态酿造区(图/古蔺融媒)
多措并举,三省协力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难题
赤水河流经地域广,两岸广布城镇、乡村、工业园区等。过去,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一,三省“分河而治”,导致排污混乱、管理混乱。赤水河一度面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2011年,贵州省率先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针对流域保护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首开流域治理、法规先行的改革先河。
2018年,云贵川三省人民政府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省生态环境、财政部门共同签发实施《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建立云贵川三省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关系,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
“生态补偿”调动了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积极性。自2018年以来,位于赤水河上游的云南省镇雄县,在生态补偿资金的支持下,融合多方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工程,共建成投运赤水河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14座,实现了赤水河流域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021年,在全国人大的指导下,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及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新局面,实现了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
聚指成拳,三省合力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鳗鲡等消失多年的鱼类在赤水河重现,胭脂鱼、红唇薄鳅等鱼类的发现频率不断提高。赤水河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水平,主要支流基本保持为地表水Ⅲ类。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赤水河贵州段24个监测断面总体为优,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为100%,且干流支流水质均为Ⅲ类及以上。
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将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
专家指出,这个条例的实施能够调动各方参与,形成上下游联动,对赤水河流域的保护以及生态价值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水清岸绿的赤水河成为“美酒河”。(图/古蔺融媒)
综合治理,切实让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协调共进
赤水河起源于云南省,流经贵州省,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其中,古蔺段全长116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古蔺段重任在肩。
近年来,古蔺县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看待赤水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
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第一块要啃的“硬骨头”就是小水电站整治。
曾经,古蔺县赤水河流域的小水电站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拦河坝物理阻断洄游通道,压缩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支流电站梯级开发影响干流水文情势。
2019年以来,古蔺县委、县政府以最大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小水电站清理整改。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关闭退出小水电站66座,100%完成总退出电站任务数。
2017年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2020年长江流域启动十年禁渔,切断了“河鲜”供应链,给发展高山生态冷水鱼类带来巨大潜能。
今年7月初,白连友在箭竹苗族乡投资600多万元打造的集民宿、休闲、养殖于一体的连友农场提档升级后开门营业。他介绍,泉水从溶洞流到鱼塘距离仅二三十米,保证了水源绝对无污染,养出来的鱼品质也更好。
古蔺是酱酒之乡,当地持续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为了不让生活垃圾污染赤水河流域,古蔺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垃圾收集。加强赤水河保护,在古蔺县已成为全民共识。
在泸州川能环保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所有运来的垃圾经过处置,能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效果。垃圾通过燃烧发电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该电厂位于古蔺县箭竹苗族乡,电厂的建成极大提升了古蔺、叙永两县及周边地区的垃圾处理状况和城乡环境,有效改善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上世纪50年代,古蔺县石屏镇就开始开采硫铁矿,土法炼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磺厂是古蔺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由此产生的水污染直接影响到赤水河水质,整治势在必行。
古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钟武介绍,2020年以来,古蔺县累计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70个,累计修复治理面积57.52公顷,实现了全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清零”。土地治理了,环境变好了,原来的采矿区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高粱地。
在推进赤水河生态保护治理的过程中,古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赤水河畔的古蔺县太平古镇(图/陈鹏)
水权交易,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
随着白酒产业的高速发展,赤水河河水这一生态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和珍贵。贵州省仁怀市大部分白酒企业都分布在赤水河干流沿线。
白酒产业的发展,关键在水,难点也在水。
在仁怀市,大大小小的酒企达上千家,酒企的规模不同,每家酒企获得的水权也不一样。面对用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仁怀市水务局牵线搭桥,引导有富余水量的企业将取水权销售给缺水企业。酒企通过水权交易,让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了发展的刀刃上。
2022年起,仁怀市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改革,成立工作专班。当年,仁怀市慧台酒业通过采用风冷节水工艺,用水量减少了35%,节省出来的水资源,则通过水权交易转让给邻近的茅恒酒业用于生产。慧台酒业负责人蔡力介绍,通过开展用水权交易,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用水不足的情况,同时还形成了企业之间互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使水资源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水权交易改革得到仁怀酒企的普遍欢迎。
年产能4000吨的仁怀市茅台镇元和酒厂在扩产前,每年在赤水河取水指标仅为3.2万立方米。扩产后,每年需水量超15万立方米。面对巨大的用水缺口,酒厂向当地多家酒企购买了共计11.5万立方米的水资源使用权,困扰酒厂生产的用水问题得以解决。
“有了取水指标,我们就能安心生产了。”元和酒厂办公室主任郭方芹感慨道。
自开展水权交易以来,仁怀市已有47家酒类企业参与了水权交易,目前已有27家白酒企业通过交易获得取水权。2022年至今,27家企业的用水困难得以解决。
为规范取用水管理,确保企业按量取水,仁怀市水务局还建立取水许可动态管理制度,将取水量变化情况及时予以动态管理。同时,还在取水口安装在线计量监测设施,实时监控企业取用水量。
“目前我们已在全市范围内安装了143套在线计量监测设备,对企业的超量取水行为进行远程端监控,实施控水管理,目前赤水河干流仁怀段的取水已实现远程在线监控全覆盖。”仁怀市水务局水资水保股负责人唐波介绍。
水权交易是仁怀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有力保证,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节约与合理流转,还增强了企业的节水意识,为酱香白酒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遵义市仁怀市与汇川区签订的地下水用水指标水权交易合同已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公示,根据双方签订的交易合同,从今年起连续6年内,汇川区将每年转让61万吨地下水取水指标给仁怀市,通过交易,盘活了闲置水资源,有效解决了仁怀市企业发展中的用水难题。
通过积极探索用水权交易这一创新举措,仁怀市成功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7期《民生周刊》杂志
记者|于海军马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