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预计将在本周宣布对部分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实施高关税的最终计划。这些新加征的关税,最早一批原定本月1日正式生效,但因反对声太多,“需更多时间协调业界意见”,从而不得不推迟到月底公布。我们认为,一向宣称重视民主的美方,应当正视这些汹涌的民意,并给出真正对民众负责任的答复,而不应以“协调”为遮掩,继续害人害己的错误政策。
这份关税计划是拜登政府在今年5月份宣布的,其中包括将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100%等疯狂之举,目的是“保护美国公司免受中国过剩产能的影响”。但现在,这些“被保护对象”纷纷站了出来,它们并非某个特定领域的特定企业,而是“从电动汽车到电力设备等制造商都要求降低、推迟或放弃更高的关税税率,并要求大幅扩大潜在的豁免范围”。美方的保护主义措施尚未落地就遭遇到业内如此强烈的普遍性反对,这本身就已经预示了它们的结局。
这些反对意见均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线,它们具有高度的说服力。比如美方拟对港口起重机加征25%的新关税,弗吉尼亚港务局对此指出,美国港口80%以上的岸桥起重机都由中国制造,“美国没有技术或知识产权需要保护”,若执意施加新关税,美国港口要么只能以更高成本从中国购买起重机,要么只能购买质量更差的起重机。此外,还有议员敦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重新考虑针对注射器征收50%关税的计划,因为这可能会扰乱针筒婴儿喂药器的供应。
即便是与中国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美国企业,也并未因关税占到便宜。这次提交意见的包括福特汽车,因为拟加征关税的人造石墨,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而福特目前使用的人造石墨几乎完全由中国供应;代表国际车企的美国汽车贸易组织AutosDriveAmerica也呼吁保持锂电池关税的稳定,以支持美国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普及。看来,华盛顿通过关税挤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为自己争夺更多新能源产业份额的路不仅走不通,最终还会自断后路。美国企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材料和组件的渴望,则让“产能过剩”论不攻自破。
始于特朗普时期的这场对华贸易战,事实上早就已经失败了,这在美国内外都没有什么争议。《纽约时报》曾刊文称,“特朗普的贸易战没有实现任何目标,但它成功地让美国再次筋疲力竭”。今天美方仍在“协调”的这批关税,让它看起来像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但错的就是错的,它只会延续前一个失败的糟糕结局。有美国学者在专栏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升级贸易战实际上意味着承认此前的政策没有奏效,“即使关税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它们也是软弱的象征”。
如今这些关税已经不能称之为“经济措施”了,它们成为华盛顿一些政客的政治便利贴,仿佛只要贴上它就能显得自己勇敢且爱国。而牺牲的则是美国真真实实的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据穆迪公司早前的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增加开支1300美元。另据美国税务基金会统计,对华加征关税导致美国流失14.2万个工作岗位。美国麦楷亚洲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德鲁·伯恩斯坦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撰文指出,“关税若成为经济格局中永久僵硬的一部分,它们最终会加速一个国家的衰败”。
在全球化的当下,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更是如此。任何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妄思与妄动都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进而对全球产业创新、产业链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溢出效应。华盛顿错误决策从出台之日起,对美国产业界和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就开始形成,并且扰乱全球技术合作和贸易秩序,造成世界产供链的损失。
舆论普遍注意到,这次美方将宣布关税最终计划,在时间点上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十分接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沙利文是在这些反对关税壁垒的声浪中启程访华的。华盛顿反复强调寻求“稳定对华关系”,从关税一事在美国国内激起的反对浪潮就不难看出,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国内。一味对华示强并不能让美国看起来更强大,而正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或许能让它看起来更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