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近日传出组织架构变动——品牌部被完全裁撤,其中公关部门员工全部离职,市场部并入了销售部门。此前界面新闻已从内部人士处获悉该消息,该内部人士称,这一调整发生在7月上旬,蕉下原品牌部员工数量大约为四五十人。
之后,蕉下方面回应称,目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前述调整属于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和升级。“目前公司的公关都还在,新成立的部门叫作‘公共事务部’,正在陆续招聘相关岗位的人员。”
在招聘平台上看到,目前蕉下仍在招聘公共关系专家,该职位要求应聘者有3-5年经验,开出的薪资为“18-26K·13薪”。
此前,招股书显示,蕉下不惜为营销花钱。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广告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691.7万元、1.19亿元、5.86亿元,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9.6%、15.0%、24.4%。
天眼查APP显示,蕉下曾在2015年、2016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A轮至C轮融资,投资方分别是红杉中国、基石资本和蜂巧资本。2022年,蕉下曾两度向港交所递表,但在第二份招股书失效后,蕉下至今未再更新招股书。
此前蕉下公开招股书时,最为外界诟病的也是新消费品牌常见的“重营销、轻研发”问题。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研发费用率占收入比例分别为5.3%、4.6%、3%,远低于前述的广告及营销费用率,且呈下滑趋势。
相反,蕉下的毛利率却逐年攀升,从2019年的50.0%上升至2022的59.1%,其中伞具、帽子、其他配饰(包括墨镜、口罩、袖套等)的毛利率分别是59.5%、67.3%和61.0%。作为对比,如优衣库、Zara等快时尚服装品牌的毛利率通常在60%以下。将防晒伞卖到两百元的蕉下也因此难逃“智商税”的指责。
虽然这些批评并不妨碍蕉下在防晒用品赛道做到相对头部的位置——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蕉下分别实现营收24.1亿元和22.1亿元,但随着这一赛道涌进更多参与者,蕉下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更大。尤其是考虑到防晒产品以功能性为主,复购率不算高,且蕉下在价格上也无明显优势。
(转自:界面新闻)